我就很好,不必讨好

2023-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杯江河

在热播剧《女心理师》中,来访者莫宇是一位令人心疼的“小透明”和老好人。

有一次同事请大家吃饭,莫宇很重视,特意精心打扮,做发型、换衣服。可等他赶到聚餐地点时却空无一人。原来大家临时更换地方,却没通知他。即使这样,他第二天却依旧给大家买了奶茶,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

故事中的莫宇,几乎从不拒绝同事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哪怕自己的工作也难以完成,他还是熬夜帮同事写文案、做PPT,因同事一句话就冒雨回去加班,等等。

莫宇的经历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正是滑洋所著的《不去讨好任何人》一书中描述的讨好型人格。

该书梳理了讨好型人格的八种典型行为模式:拒绝别人就心慌、无条件地附和别人、不能对别人提要求、主动为别人行方便、总是做别人期待的事情、停不下来的微笑、从不发脾气、用极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越是讨好,越是无力

在残酷社会竞争中,总有人会趋利避害、欺善怕恶,讨好者就成了其中的牺牲品。讨好型人格者的内心痛苦,很大程度上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讨好者不敢拒绝别人,总是迎合别人的期待,甚至主动帮助别人。这相当于把别人的事都变成自己的事,揽上不该承担的责任,受了委屈也不敢发脾气。讨好者为应对所有人的需求而疲惫不堪。

讨好者不敢向别人提需求,总怕麻烦别人,认为别人的事都比自己的重要;事必躬亲,似乎一旦请求别人帮忙,自己就一无是处,其实也回避了自己被爱的机会。孤军奋战的结果是无奈、无助、无力。

讨好者总习惯于附和别人,脸上总带着微笑,把审判权都交由别人。这样的讨好,若长期不被认可和回应,不安、焦虑、恐惧、愤怒等情绪又会纷涌而至。

就像前文中的莫宇,小心翼翼地与同事相处,无底线地迎合甚至讨好,却没有换来同事的善待,反而屡屡被人孤立和忽略。为此,他在咨询室里充满自责地发问:“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让他们这么讨厌我?”

讨好,本来就是吃力而不讨好的,是让人无法透气的假笑面具,是让人无法轻松的沉重包袱。

为何讨好,信念错位

各种讨好行为的背后,潜意识里都有着某种不合理的认知信念。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可能与过往的成长经历、父母的教养模式、人际交往的创伤等有关。

讨好者的痛苦,往往来自内心的冲突,对自我的道德绑架,希望因付出而被人看见和认可的内心需要,和人性中自利的矛盾不可调和。

讨好者害怕拒绝别人,其深层原因是“脆弱”。认为别人很脆弱,拒绝了怕伤别人;自认为很脆弱,怕拒绝后别人生气就会伤害自己;认为关系很脆弱,认为爱是有条件的,觉得拒绝等于断绝关系。

讨好者缺乏稳定的自我感,不敢向别人提要求。认为自己不够好的自卑感和不配得感,担心全能自恋不被满足而隐匿真实需求,焦虑无法满足别人的无力感,认为爱自己就是自私自利的道德桎梏,自卑与自恋的内心冲突交织成一张心灵之网,让人患得患失。

讨好者顺从和附和,是内心的不安全感作祟。脆弱的内心小孩,心理能量不够,没有底气,没有主见,畏惧权威,容易对别人无条件顺从。

讨好者的敏感、脆弱、不安、焦虑、愤怒,往往都是自身情感的过度压抑和投射。

自我救赎,活出自我

人非圣贤,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我们的内心小孩渴望被看见、被重视、被疗愈。

怎样突破讨好怪圈呢?该书介绍了以“自我救赎,活出自我”为目标的“SELF心理自助疗法”。该疗法从改变认知行为模式入手,提升心灵品质。

SELF心理自主疗法包含了8个步骤:自我觉察、情绪接纳、连接资源、信念转换、技巧提升、经验获得、自我接纳、良好身心。

想要学会拒绝,不再讨好,我们要做的是拥抱并告别脆弱的内心小孩,使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提升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为自己负责任。

面对情绪时,反抗只会激惹情绪的旋涡,看到并接纳情绪,才能与情绪共舞,让情绪变成突破的契机、成长的阶梯。让压抑的情绪适度释放,展现真实的自我,不做戴着虚假面具的傀儡,让真我被看见被爱惜。

理清人生课题,重心回到自己身上,多关注对自身真正重要的事情,不要因“好人”人设而消耗自己的能量。爱自己是爱别人爱众生的前提。

学会感恩,转变观念,坚信自己就是好的,因此无需讨好。

写在最后

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奥斯卡·王尔德

我们的善良应该带点锋芒。正如作者所述:“不去讨好任何人,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开端。”

继续吃力讨好,还是活出自我?选择权就在你的手中。

转念,转变就在此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