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山家清供》9——黄金鸡,韩愈死于吃鸡过多?
“亭上十分绿醑酒,盘中一箸黄金鸡。沧溟东角邀姮娥,水轮碾上青琉璃”。这是北宋诗人马存诗歌《邀月亭》中的几句,不知为何,林洪误认为黄金鸡这一句是李白所写,以至于现在好多人都信以为真,马存要是知道了,哎,也不知作何感想。
黄金鸡,按照咱们现在的理解,其实应该叫黄金白切鸡,或者黄金白斩鸡,做法也简单,和白切鸡大致相同。把鸡毛脱去洗净,用麻油、盐、水同煮,在加入葱、椒,等熟了后,再将鸡肉切成丁,汁水可以留作别用。这样,一道南宋版黄金鸡就成了。皮黄肉嫩,鲜香肉美,真真是美味极了。
至于为何叫黄金鸡呢,林洪并未提到需要添加其他佐料来上色,所以我猜应该也是选取的鸡材品种特殊,煮出来后色泽金黄,和现在的三黄鸡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借用马存的那句“亭上十分绿醑酒,盘中一箸黄金鸡”,故称黄金鸡。
有好肉,怎能不配好酒呢,大家也不妨备上一壶好酒,享受一番“白酒出熟,黄鸡正肥”的乐趣。这句诗倒确实是和李白有关了,出自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可见诗仙李白也是个爱吃鸡的,美酒配黄鸡,快活极了。
而美酒配黄金鸡的吃法,在著名的福建长汀河田鸡的老家,就流传着一句谚语:一个鸡头七杯酒,一对鸡爪喝一壶。可见,客家人对美酒搭配白切鸡的喜爱不输于林洪和李白啊。林洪在夸赞黄金鸡这道菜的时候,还提了当时在宋朝已经开始火起来的川菜,他认为,川菜等做法,不是山野人家不屑于去做,而是怕调料放太多失去鸡的真味。这也不得不羡慕古人,人家都说纯天然无添加散养的鸡,山好水好空气也清新多了,鸡肉就算是白水煮也香啊。哪像我们现在,不放各种调料进去,还真吃不下去,想吃个真正的鲜、香、纯正,一般都得爬山涉水跑到乡间去寻找,或者花大价钱去买去寻,还得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以防被骗,真的是可怜。
唐代名人爱吃鸡的可不仅李白一个,还有一位,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韩愈一生充满传奇,还颇具神秘色彩,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韩湘子还是他的侄孙。大家语文课都背过“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想必很多人都还有印象,这就是当年韩愈被贬,韩湘送行时韩老先生所写下的。
当然,最扑朔迷离的就是韩愈的死因,流传最广的就是吃鸡肉过多而死。这个说法主要来源于宋代陶谷《清异录》中的记载:韩愈到了晚年时,估计因为仕途不顺,比较好女色,需要经常服食丹药来补身体,不过丹药吃多了有毒啊,怎么办呢?一个道士就给他出了个主意,用硫磺来喂养公鸡,公鸡消化了硫磺的毒性,然后再吃掉鸡肉,这样就既可滋补身体,又可避免中毒,一举两得,于是韩愈就隔三差五的吃鸡。一开始还颇具功效,后来,时间一长,硫磺的毒性还是慢慢在体内累积,最后,于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韩愈因为吃多了硫磺鸡,而病逝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孔圣人说,食色,性也。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也不能不感叹韩先生真的是性情中人啊。
说道白切鸡,网上有个说法说是起源于清朝时候的民间酒楼,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太靠谱。想想,不说南宋的林洪就在《山家清供》里写下这道黄金鸡了,比清朝早了500年,我们老祖宗这么能吃,一道简单的白切鸡用得着到清朝才能发明出来吗?这简直是对数千年来无数中国吃货的侮辱嘛。
古人一直都挺会吃,白切鸡煮好后,为了快速冷却,在没有冰箱的年代,古人甚至还会放到井里去降温,以获得鲜嫩的口感。不仅懂得吃,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宋朝的商家就已经开启了快餐模式,还有专门的外卖服务,叫索唤,这个在清明上河图中就能看到,为了让菜能够更快制作并且可口,商家开始选用白煮加蘸酱的菜式,白切鸡则自然成为了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所以千万别小看老祖宗的智慧,好多咱们现在引以为豪的其实都是早八百年人家就玩剩下的了。
在古人眼中呢,鸡还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通的家禽,古人认为鸡有五德,文、武、勇、仁、信。最早可能源于《韩诗外传》:“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 。意思是说:鸡的头上有鸡冠子走起路来文质彬彬是文德、鸡的腿下长着一对拒爪是一种武器的象征是鸡的武德、鸡在大敌当前不管是体型超过自己数倍的强敌都干斗上一斗这是鸡的勇德、当一只鸡见到食物都会咕咕的和同伴打招呼叫同伴来共同进食这是鸡的仁德、鸡每天天刚要一亮都会打鸣叫醒人们这说的是鸡的信德。
所以古人对鸡有着非常高的美誉和赞赏。为此,朱元璋在登基称帝的时候,还作了一首一言难尽的打油诗,叫《金鸡报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人知道夸赞鸡的美德,可是有的人却利欲熏心,背信弃义,和鸡辈相比,不要说“五德”,仅“见食必呼”的仁、“守夜不失”的信这“二德”,还真是活不如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