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读书笔记(十八)
第三节 身份:改变自己的终极力量
张桂梅的事迹家喻户晓。2008年她在云南丽江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级中学,致力于用知识将山区的贫困女生送出大山。她创建的华坪女子高中,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张校长为学校制定的校训,特别引人注意。她经常要求同学们在操场上列队高喊:“我是女高人,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是女高人,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作者说,起初他是不理解这种做法的。他不相信一个人凭几句口号就能真的蜕变成“高山和人杰”,何况这么高的豪言壮语和贫困山区未成年女孩子的身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让人感觉像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欺骗。
作者说,现在他不仅不再有这样的念头,反而觉得这种做法十分高级,因为他知道这种行为触及了我们人类成长的终极力量——心理建设。
这部电影我也带孩子去看过,我带她去看的目的就是想让她树立好好读书才会有未来的信念。可惜看后的效果收效不是很好,女儿对我说:“下辈子千万不要当女孩子了,要那么早嫁人,还要生孩子,还要被人打。”也许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她没有感触也无法感同身受吧!但是从语言上给自己积极暗示的做法值得借鉴。
身份——过程——结果
作者詹姆斯·克利尔在《掌控习惯》这本书说到了心理建设,他描述了这样一个规律,即人的行为改变可分为身份、过程、结果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努力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以养成阅读习惯为例。
绝大多数人想养成阅读习惯时,会自然地给自己定这样的目标,每天阅读半小时或每周读一本书。他们以为只要自己做到这些就可以养成阅读习惯,实际上这只是盯着最浅层的“结果”去行动,结局往往是为做而做,不了了之,(相信你肯定深有体会)。
少部分人会把注意力放在“过程”这个层面。他们不满足于做什么(what)还要探索怎么做(how)以及为什么要做(why)。所以他们会花时间写下阅读的意义,让自己看到阅读的各种好处;他们会以改变为目的的去阅读,让自己输出、实践,使阅读效果最大化……做到这一点,其实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他们的收获会远远大于普通人,但这仍然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去坚持。
只有极少数人能看到“身份”这个层次,并主动从心理建设开始行动。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通过阅读,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暗示自己:“我本来就是一个以书为伴、追求新知、乐于探索的人。”如此一来,阅读就会成为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基本需求,成为自己不做会难受的事。这个时候,哪里还需要约束自己、强迫自己呢?
这个规律是普遍适用的,无论我们在哪个领域,想做成什么事,都会置身于这个框架之下。因此那些能明确自己身份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他们肯花时间进行心理建设,能从上而下,或从里到外地改变自己。就像华坪女子高中校训所言:“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因为如果连你都认为自己注定是平庸之辈,那你的内心很难强大起来。一个“人杰”是不会与“偷懒”“嫉妒”“贪心”“恐惧”“浮躁”“自卑”为伍的。所以在遇到困惑和困难时,“人杰”会主动作出不同的选择,绘出不凡的命运轨迹;而平庸之辈往往会对这种大饼式的行为充满鄙视和不屑,殊不知自己才是落伍者。
我们一开始就应该正视自己的心理建设,正视自己的身份建设,把潜意识的心理改造放到桌面上。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就算你不告诉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内心也有一个默认的身份存在。他可能是一个自卑的人、胆小的人、不敢相信自己会成功的人,只是你自己觉察不到而已。
潜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善用之,它会成为我们学习的巨大推力;漠视之,它会成为我们学习的巨大阻碍。它是领着你跑还是拖着你阻碍前行,全看你对他的态度是否积极主动。
如何进行身份建设
进行身份建设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像华坪女子高中的口号一样,经常暗示自己。因为潜意识的学习方式是不断重复。
掌握这种看不见的力量也是如此,我们一开始需要“假装”,而后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醒和暗示,直到有一天可以本能地、笃定地相信自己。
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是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愿望,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心理建设”这种力量的存在,能主动运用它来塑造自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大多数人只能在学习途中懵懵懂懂地低效前行。
如今,我们终于有机会接近这股看不见的力量去创造主宰自己命运的可能。那么,你内心的自己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内心对自己的形象越清晰,那么目标也将会越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