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无非伤或平淡于流年

疫情下的邻里

2020-07-27  本文已影响0人  赵可爸爸

七月二十七日,距离第一次全员核酸检测五天,小区迎来了第二次全员检测。

和第一次相比,大家的态度明显郑重了很多,可同时,又亲密了很多。每个单元的人自动形成了自己的圈子,知道了谁来谁没来,知道了相互问候,然后分享各自的信息。

亲密这个词,基本都用在二三十年前的邻居身上,而现在的邻居,已经和这个词很远很远了。

我在这个小区住了十年,除了小区里的商店菜店之外,见面相互打招呼的人不超过十个。一个单元十二家,能寒暄一句的不超过一半,其他的,只能说有个大概的印象,有些连脸都不熟。

这是城市居民普遍的邻居关系,门里,各过各的生活,门外,各走各的路,比陌生人还不如。如果不是刻意关注,谁都不知道谁是做什么的,家庭关系如何,家里有几口人。

记得很清楚的几件事。

一件,是前后脚和同单元的人进楼出楼,就算只差了三两步,先进的人基本都不会给后面的人留门。

一件,是半夜,楼上不知道哪一层突然爆发争吵,孩子的哭,老人的怒和女人的尖利贯穿单元,都能感觉到战场到了楼道,可整整半个多小时,没听到有一个人劝。这不是第一次,我相信全单元的人都没睡。起身想去看看,妻子说,算了吧,你又不认识。

一件,是一次回来,看到同单元的一位老太太在门口转悠,一问,是忘了带钥匙。我说你随便按一家给开一下不就好了,她说,不好麻烦别人。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和老太太选择的一样。

就是这样,进楼出楼,大多数的邻居表情平淡的擦身而过,和在公交车上商场里马路上擦身而过的那些陌生人一样。

十二户,唯一相同的一点,也许就是在手机定位里,我们都是同一个点。

多年前,母亲来小住时,曾经为此抱怨过,说你可以主动一点啊,邻居关系都不维持的话,在大城市里多难啊,远亲哪里比得过近邻。

当然知道啊,我们每次出去几天十几天的时候,家里的狗和花花草草都是最大的问题,可看到一个个邻居的脸,所有的话都说不出口。

不过这次不同,和春节封城不同,和第一次全员检测也不同,楼封了五天,从唯一的一个守楼门的志愿者开始,到单元里家家户户自觉的出门去替换当替补志愿者开始,单元里一下多了亲热的味道。

不只是寒暄了,还多了关切,家里缺不缺什么,菜和肉够不够,水电记得去物业买,哪个群里的东西实惠,老人和孩子一定要注意什么,甚至健身和厨艺的交流以及八卦都成了寻常事。

由此也就知道了,一楼的那两个老人,是看护孙子辈的专业户,甚至连午饭都会送达。可封城后,无法来往了,老太太就很焦虑,不知道孙子们没了她做饭会吃什么。

二楼不苟言笑的两口子,女儿研究生刚毕业,就赶上了今年疫情,一家三口确实没什么心情。

四楼的老大哥,虽然退休好几年了,可每天也定不下心来,只因为退休后他摆弄的摄影爱好俨然成了半个专家,经常有不少地方请他。

我们对门,也是退休的两口子,可是退休后各自都没有闲着,每天上班下班忙碌的看不出年纪。孩子毕业后去了北京,直说孩子指望不上,养了一条萨摩,每天像女儿一样对待。

十年邻居,五天改善,一个疫情,和谐了毫无生气的邻里关系。

怎么说呢?也许,只有在一个共同的艰难面前,大家面对一样的风险,处于一样的状态,消失了身份的不同,社会关系的不同,有了一样的时间和心态,才会让分散的人群聚集团结和凝聚,自动选择抱团抵御风险,这,才是人的社会本性。

从这个角度说,疫情不仅仅是一种破坏,也是一种建设,对自己,对家庭,对邻里,对社会。

挺好。

(喜欢我的文字,请关注公众号:中年情感叨叨者。极度欢迎转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