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读书笔记

上德不德——欲解老子真意须读韩非解老(3)

2017-09-27  本文已影响29人  海若神

老子《道德经》版本众多,有的版本道经在前,有的版本德经在前。《韩非子》中德经在前,所以本文采用以德经在前的版本。

老子第一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指道德最高尚的人。

不德:通常将《老子》中的这个“德”解释为“自以为有德”;韩非将这个“德”理解为“得”,不德即指不求取外界的东西之意。

且看韩非子解老: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

一个“得”字,让人豁然开朗!将“得”字代入,“上德不德”就是“上德不得”。

言下之意就是:道德高尚的人不把自己的心思花在追求自身之外的东西上面。

韩非子继续说:

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

意思是说:不把自己的心思花在追求自身之外的东西上面,自身就能保全。自身能够保全,也就叫作“德”。“德”即得到自身。

韩非子对“德”下了定义之后,继续说明“德”:

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意思是说:凡是德,因为无所作为才得以凝聚,因为没有欲望才得以成全,因为没有思虑才得以安定,因为不加使用才得以稳固。

那么反之如何呢?

韩非子继续说道:

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

意思是说:倘若有作为,有欲望,德就无所归宿;德无所归宿,那么自身就得不到保全了。倘若使用它,思虑它,德就难以稳固;难以稳固,就没有功效;没有功效是由于求取外界的东西之意。

这里请注意“则生于德”的“德”做“得”讲,求得的意思。

韩非子总结到:

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同样,两句第一个“德”做“得”讲,就是“得则无德,不得则有德

意思就明了:

求取外界的东西,就没有德;不求取外界的东西,就保全了德。所以《老子》说:“道德高尚的人不去人为地求得,因此有德。”

老子第一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韩非子用了这一段解,让人不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