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书|文化的西藏,比风景要美
西藏,是一个特殊的地域符号,同时也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亲近西藏,是向往风景的美,而在西藏生活两年之后,对她的文化越来越着迷,于是寻找藏族作家写的书,看一些西藏人写西藏的文学故事,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阅读的主题,看完了《放生羊》这部短篇小说后,我开始喜欢上这位名叫次仁罗布的西藏作家的文学作品,幸运的是,在朋友圈里发了状态后,西藏的朋友说,我送你两本他的书,于是《放生羊》和《祭语风中》这两本书便跨越千山万水向我走来。
《祭语风中》是一部篇幅很长的长篇小说,全书35万字,跨越了西藏解放以后五十余年的漫长历史。在内地的读者,估计知道的藏族作家有限,比如阿来,比如扎西达娃,但他们都是四川藏族。西藏本土的藏族作家是少之又少,再加上很多作品在内地传播有限,所有读者们读到的原汁原味的西藏作家写西藏的作品更是稀缺,我想这也是当今西藏仍旧保持几分神秘感的主要原因。
因为对西藏尤其是西藏文化保持着太多的好奇,所以在拉萨定居的两年里,总会到书店淘一些与西藏有关的书籍,这些书籍因为涉及到话题而多半敏感,尤其是西藏文化或者宗教文化研究的内容,所以多半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其中有西方学者的译作,有国内研究西藏的通史作品等。作为文化研究讲,这些正式且正规的出版物,很难反映出普罗大众的生活状态,古来历史书写的是贵族,是上层统治阶级,西藏也不例外,所以要了解西藏真实实际,需要从一些小说作品中获取,因为小说取材于现实,如果作者没有加过多佐料的话,尤其是历史味道比较浓郁的话,这些小说材料可以当作社会研究的资料来用,就像简·奥斯汀的文学作品可以反映当时英国社会发展的状况一样。通过对当时货币的研究,来和当下做一下货币膨胀率的对比。
话说回来,《祭语风中》是第一位藏族作家通过长篇小说形式撰写西藏解放后的故事。藏族作家阿来高度赞扬这部作品说:应该说这是第一次,次仁罗布的小说《祭语风中》提供了封闭的青藏高原被迫向着现代社会洞开的几十年间民间生活的真实场景。现实是历史的镜子,走在拉萨的街头感受尤其强烈,你看八廓街上来往转经的人们,你看大昭寺前桑烟缭绕的宁谧场景,现代化的节奏和历史的背景交相辉映,身在其中,不知是历史还是现实。
有人说,历史不忍细读,因为其中的纠葛,让人分不清真假;历史不忍蹴读,因为太多的带着温度的故事需要挖掘。我想这也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至今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他用文学的方式讲历史,故事感十足,真实不乏味,所以,历史小说写得好,也是需要一定的修炼。
讲书|文化的西藏,比风景要美《祭语风中》从真实的故事入手,以回忆的方式,再现了那一段即将被遗忘的历史。叙述的时间开始于1959年的3月份。熟悉西藏历史的人都知道,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而西藏和平解放是在1951年,期间十五年的历史会是什么样,在多数的历史研究资料中基本都是采用春秋笔法,尤其是1959年西藏发生武装叛乱,当时的情景,都是很难在历史资料中查找的,这本书中,很大胆的对这个时间进行了描述,一些历史的细节,让我们通过文学的描述,得知一二。
故事的男主人公,叫晋美旺扎,是色拉寺活佛希惟仁波切的贴身僧侣,也就是照顾仁波切日常起居生活需要的人,同晋美一起完成这项工作的,寺庙里一共有三人,分别是师兄罗扎诺桑和小师弟多吉坚参。
希惟仁波切去世后的生命轮回,是希惟贡嘎尼玛,而故事的全部,是通过希惟贡嘎尼玛和年老后的晋美旺扎的对话来完成的,希惟贡嘎尼玛想要了解自己的前世希惟仁波切的故事,而因为藏族百姓对转世说的深信不已,所以晋美旺扎就认为是希惟仁波切回来了,于是很信任的向对方讲起了过往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1959年拉萨动乱的前夜,当时的共产党进入西藏后,政权尚不稳固,还没有寻找到合适的治理方式,依旧是依赖原本的政权结构来维持当地的秩序,所以积累了数千年的底层矛盾仍旧存在,而当时的西藏统治阶级内部因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也是矛盾重重,这样的矛盾在1959年爆发。一场战争终究是没能避免,很多不明就理的西藏贵族逃离拉萨进入印度,当然,逃走的还有十三世达赖喇嘛,因为在境外一直从事破坏祖国统一的活动,所以至今仍旧在国外飘摇着。
在宗教统治了数千年的西藏,一旦上层出现什么异动,百姓就会人心不稳,所以很多人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选择逃亡,就连男主人翁也是随着希惟仁波切一起逃离了当时动荡的拉萨。在出走的途中,路过供养过色拉寺的两个贵族家庭,因为途中的接待有了一定的交集,一个是瑟宕家族,一个是努白苏家族,两个家族在当时都是贵族家庭,势力很大,甚至有力量组织自己的武装。后期很多故事便围绕着这两个家族展开。
用阶级理论分析的话,这些贵族在当时算是上层压迫者,与普通百姓是对立的。但是透过晋美旺扎的描述,我们看到了即便是贵族,人们内心仍旧是美好的一种描述,不是说所有的统治者就是压迫者。西藏从农奴制社会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真的是的短短几十年,跨越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直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如果有机会去西藏,去色拉寺建筑群里走一走,你还会发现一些奴隶社会的影子,很多当时的农奴居住在没有光线的房子里,被当作牲畜对待。所以农奴解放后,西藏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讲书|文化的西藏,比风景要美逃出拉萨的希惟仁波切师徒一路向西,到达山南,我想路线应该和现在到拉萨贡嘎机场的路线是重叠的,拉萨河流淌开辟的河谷,使拉萨向东向西的路线变得固定,男主人翁和师兄对出逃的意见是保留的,但是架不住仁波切的坚持,一路上仁波切一行人曾落脚到瑟宕府的乡下谿卡(大致是农庄之类的),得到了瑟宕家二少爷的热情款待,这位曾经流过洋的二少爷对事实认识的很清楚,他认为共产党来到西藏之后,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的体系被打破,新的秩序正在建立,西藏也会有更灿烂的明天,所以他劝解希惟仁波切不要出逃,西藏的发展会是更加光明的,但是他的劝解并没有起到作用,仁波切一行一路西行,但是出行便带来了死亡。
他们在行走的途中,遇见了出逃的人,遇见了因为行路颠簸而生病去世的人,仁波切为他诵经,一行人帮助安葬了这位死在异乡的人。
但是坏运气并没有因为他们是僧侣而绕过去,一向尊崇宗教信仰的藏族兵,在战乱时期生死未卜的情形下,也放下了内心的信仰,仁波切一行人遇见了当地的护教军,被劫掠了马匹和食物,师弟多吉坚参被护教军一脚踢下了山崖。等到大家找到他的时候,已经没了呼吸。这个年龄十余岁的小僧侣竟然死在了护教军的手里,不可不说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因为多吉坚参的死,仁波切深深的自责,如果不是他一口咬定要从拉萨出逃,说不定大家现在都会活的好好的。多吉坚参的死,改变了仁波切的想法,也改变了一行人的命运。在到达一个村子后,仁波切决定说:我们不再逃亡了,我已经害死了一个弟子,不能再让这两个也受到伤害。
但仁波切并没有立即返回拉萨,把两个弟子遣返回拉萨后,他选择在这个村子里住下来,在村子不远的地方的一个山洞里选择闭关禅修,直到去世再没有返回拉萨,没有返回色拉寺。
讲书|文化的西藏,比风景要美返回拉萨途中的晋美旺扎和师兄罗扎诺桑被巡逻的解放军截住,用军车送回了拉萨,参加了最初的劳动改造,建设第一批解放后的拉萨市公共设施,慢慢的柏油路铺就了,纳金电厂修建起来了,耕作用的水渠修起来了,百姓家里通上了电,通上了水,在劳动改造的地方,晋美旺扎遇见了瑟宕老爷还有数位曾经生活在拉萨的贵族,因为参加了反动武装,所以到最后都被拉到这里进行劳动改造。因为晋美旺扎是僧侣,也没有参加武装斗争,所以不多久就返回了拉萨,回到自己的家,恢复了自由身。但是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和哥哥在战乱中不知所踪,直到很多年后才知道,父亲和哥哥被迫参加武装斗争逃离到印度,父亲到了印度第二年就去世了,哥哥也是在很多年后才同晋美旺扎联系上。
恢复自由身的晋美旺扎一直等待着希惟仁波切的回归,然后再伴随着他修行。但是最终都没有等到仁波切的归来,而师兄很早就还俗并娶妻生子。晋美旺扎一方面念着仁波切的情谊,一方面内心对信仰的坚持,即便周围人劝解他还俗,但是在很久以后才选择还俗,开始了普通人的生活。
返回到拉萨的晋美旺扎和原来的瑟宕府和努白苏府保持着亲密的联系,一方面是这两个家族的人都是供奉色拉寺的人,第二方面是在晋美旺扎困窘的时候他们不分身份高低的接济过他,尤其是瑟宕二少爷和努白苏府的管家,所以即便是在文革这样的动荡年代,对曾经成分不好的人进行极力打压的情况下,师兄罗扎诺桑带领着红卫兵去斗这两个府的人,并要求晋美旺扎与他们呢划清界限,晋美旺扎仍旧保持与他们的亲密联系,在他看来,除却世俗的规则之外,人心的善良才是最根本的准绳,所以无论贫困还是富有,晋美都极力的帮助着身边的人,就连自己的老婆都是因为自己的热心肠而吸引来的。
坚持内心善良的准绳,晋美旺扎一直有精神的信仰,那就是希惟仁波切所给晋美旺扎所讲的米拉日巴大师的事迹。无论外界如何的风云变化,多少坎坷曲折,晋美旺扎都要求自己向圣者米拉日巴学习。
米拉日巴,是西藏最著名的密教修行者,生活在十一到十二世纪期间,以苦修为主。书中大篇幅的呈现了米拉日巴修行和学习本领的过程,每次在晋美旺扎生活遇到坎坷的时候,都会有一段米拉日巴的故事呈现。可以讲米拉日巴的故事是构成本书两条主线的其中之一,一个主线是晋美旺扎现世的肉体的修行,一个主线是晋美旺扎通过米拉日巴的影响而进行的精神的修行,可以说是还原了藏密大师米拉日巴的传奇一生,体现了宗教对一个人成长的意义。
善良的晋美旺扎,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卓嘎大姐去世后,阴错阳差的成为了一名天葬师。很多人都对藏族人对待死亡的方式很是好奇,但是很多作品对这一个话题是避讳的。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火葬,天葬两种形式。像希惟仁波切和多吉坚参就是火葬,而后来的描述比如对卓嘎大姐,对努白苏府去世的老太太,对自己的师兄罗扎诺桑就是天葬的形式,通过看这部小说,让我们对西藏的很多习俗和文化多了一层了解,而不是神秘。
讲书|文化的西藏,比风景要美文化就是如此,你若是遮掩,大家会越对你好奇,而越是开放,神秘感反而是越少。
或许第一次看这一本书,很多人的名字难以记住,因为多数的藏族名字都是四个字,对于多数读者来说可能比较难记,就像我当时刚进西藏时,对于身边的藏族朋友的名字会记混一样,但是慢慢的,我发现,他们的名字真的好迷人,虽然我不懂藏语,但是听他们对自己名字的解释,发现很多名字里有着山川河流,有着日月星辰,有着花草树木的生命力,比如格桑,比如梅朵是花儿的名字,比如尼玛,达瓦是日月的名字。而本书的主人翁,晋美的意思是“无畏无惧”的意思,而晋美旺扎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的平凡却有不平凡的一生,放在风云交错的大背景下进行呈现,见证了社会变迁,见证了人性险恶,对历史图景的诚挚描写,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最高价值所在了。
如果一本文学书可以勾起你读西藏的兴趣,我推荐给你这一本。
《祭语风中》。
慢慢按下性子,慢慢读,自会发现其中乐趣。
讲书|文化的西藏,比风景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