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已逝 明日未至
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上校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另外也被简称为T. E. 劳伦斯。
在《寻路阿富汗》中的罗瑞·斯图尔特在完成他的著述之后,也被人赞许为现代版的“阿拉伯的劳伦斯”。这个称谓里包含着敬意。不过我还是顺着这条线索,找到有关T. E. 劳伦斯的有关消息。
《智慧七柱》T. E. 劳伦斯著述历史常常带着这样的诡异和捉弄人的游戏,有趣的故事往往就是从一个名字开始的,当我们在念出这个名字的同时,往往想不到这个名字背后的人到底是如何被历史记录下来的。在循着草蛇灰线的摸索之后称之为波澜壮阔的历史都不为过。“阿拉伯的劳伦斯”这个名字里面就是波澜壮阔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直到现在仍然深深的影响着这个世界。但是这个故事是否如“阿拉伯的劳伦斯”当初所设想的那样就不得而知了。
深入到“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故事里,T. E. 劳伦斯是不是主导这一故事的主角需要读者自己去评判,T. E. 劳伦斯的敏锐视角、野心、梦想、勇气和坚毅才是构建“阿拉伯的劳伦斯”这个故事的基础。任何一个指点江山的故事里,除了领袖人物的叙述之外,一定还包含具体时间和事件的叙述。而这些才是波澜壮阔的故事里最值得琢磨和用力的地方。在T. E. 劳伦斯自己讲述的故事里,这些琐碎的时间和事件就是用视野、野心、勇气和坚毅来作为支撑的。
劳伦斯先生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梦想的确让人难以捉摸,不过劳伦斯是这样说的:
人皆有梦,但多寡不同。夜间做梦的人,日间醒来发现心灵尘灰深处所梦不过是虚华一场;但日间做梦的人则是危险人物,因为他们睁着眼行其所梦,甚至使之可能。而我就是如此。
All men dream: but nor equally, Those who dream by night in the dusty recesses of their minds wake in the day to find that it was vanity: but the dreamers of the day are dangerous men, for they may act their dream with open eyes, to make it possible. This I did.
T. E. 劳伦斯不过是坚信了“白日梦”的可能性。并将自己婉转定位在“危险人物”的范畴里。的确,他有足够的经历可以证明:这,并非说说而已。
有关“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故事有三种不同的讲述方式,每一种都值得玩味一下。当我们仔细观看一个人走进历史中时,也需要通过多角度的观测才能明白历史是如何发生的,历史的真相是不存在,但是作为记述历史的证据和证人是曾经存在并真实发生的。
对于T. E. 劳伦斯的所做所为及个人的评价甚多。我无意在此纠缠。我更关注的是这个人的事功及其相关著述。是非功过还是留待后人。
T. E. 劳伦斯将自己最辉煌的事功和经历记述在了《智慧七柱》这本书中。这部书初稿完稿于1919年。1922年T. E. 劳伦斯将《智慧七柱》修订版装订成书,并分发给朋友试读。这个版本的《智慧七柱》(1922年版)只印制了六本。1926年时T. E. 劳伦斯将再次修订过的《智慧七柱》(1926年版)再次印刷出版,这个版本印制了170本,也因印刷出版费用过高导致了T. E. 劳伦斯几乎破产了。
现在《智慧七柱》(1926年版)的市场价格据介绍在8万--12万英镑之间。而这部书在1926年出版售价为31.5英镑。而仅存6本于世的《智慧七柱》(1922年版)作为珍本图书直到2001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曾落槌拍出一本,其拍卖价格为70万英镑。
《智慧七柱》1926年版中的图书插画 劳伦斯自画像对于《智慧七柱》(1926年版)这本书,有收藏家做出这样的评价:“我不喜欢用‘奢华’一词来形容书――用在沙发上许是更加合适――但是,如果二十世纪有一本书称得上奢华,那就非本书莫属了。这本书装帧繁复精巧,硕大厚重,拿在手中很有分量,文字用卡斯隆字体精心排印,而且书中有许多当时顶尖的艺术家绘制的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插图:柯林•吉尔,埃里克•肯宁顿,亨利•兰姆,威廉•罗伯茨,爱德华•沃兹沃斯,弗兰克•多布森,奥古斯丁•约翰,约翰•辛格•萨金特,格特鲁德•赫米斯,吉尔伯特•斯宾塞,威廉•罗森斯坦,保罗•纳什。这个威风凛凛的物件,让你不得不正襟危坐、屏气凝神、里里外外地掂量端详:这简直就是一本艺术画册。” (语出里克•杰寇斯基(Rick Gekoski),珍本图书收藏家,专门收售二十世纪重要著作的初版和手稿)现在我们知道何以这本书的出版会导致T. E. 劳伦斯耗尽金钱的原因了。也会明白在真正的《智慧七柱》这本书中T. E. 劳伦斯到底花费了多少心思。
《智慧七柱》这本书是T. E. 劳伦斯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在这本书的文字里,我们可以感觉到T. E. 劳伦斯刻意抑制了部分才情。我相信一个能搅动阿拉伯世界的人,绝不是一个相当冷静的一个人,情况可能恰恰想法,他需要巨大的热情才能推动这件事。这种热情不仅仅是T. E. 劳伦斯在深入阿拉伯世界时自己需要的,也是面对阿拉伯世界的人时需要展示给他们看的热情。有时,一个巨大的历史变革,就是从一个人的热情开始的,他感染了一个人,点燃了几个人,影响了一群人,响应了更多的人。
当我在阅读《智慧七柱》时,会时不时感觉到这位劳伦斯先生和文字记述中的劳伦斯先生应该是有些不同的。甚至会隐约想到劳伦斯先生一边写着,还一边在嘴角挂着诡异的笑容。在T. E. 劳伦斯笔下讲述的战争给读者呈现出了另外一种景象,在有些场景中作为观众的我们都会笑出声来的。在战场上的紧要关头处,一处侧翼部队的全线溃逃仅仅是因为“我们从清晨战斗到黄昏,需要煮一点咖啡喝”这样的理由。
但是在《智慧七柱》这本书中我们不得不佩服T. E. 劳伦斯对于阿拉伯世界的了解,例如下面这一段话现在读起来都依然不陌生:
此种苦行僧的信仰每隔一个多世纪便会在阿拉伯半岛中部周而复始的出现,已成为自然现象,这些信徒发现他们邻人的信仰中充斥着世俗的浮华,依他们的宣教者狂热者的标准来看太不虔诚。.....这种新教派掌握大权,然后衰退消逝,像潮起潮落或季节的变换,每次运动都因矫枉过正而种下夭折的潜因。无意地,他们必须如自然现象(太阳、月亮、风)般周而复始地出现,在广袤的旷野中逞威,将他们的教义灌输在无忧无虑的沙漠居民的脑中。
这是T. E. 劳伦斯在1916年写的,现在读到这样分析,相信熟知新闻时事的读者一定会联想到很多当下的状态。而通过T. E. 劳伦斯的观察,我们也得知这些当下的新闻事件中的故事并非现在才有。
《智慧七柱》是T. E. 劳伦斯的自述。也只有通过这位当事人自己的讲述,我们才会明白有些战争是怎么一回事。而在拉伦斯讲述的故事中,寻找领袖、纠集车马、拉拢人心、整合部族、制订战术、熟知地形、长途跋涉、苦等援兵,这些或许才组成了战争真正的本质。漫长的黑夜,看不到尽头的沙漠,终年炎热,蒸发精力,战争并非总是壮烈和血腥,有时往往如同一出闹剧,可笑收场。也正是这些看似混乱的故事里,一个阿拉伯世界开启了。
《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年版电影海报仅有自述是不够的,《智慧七柱》中所展示的收敛和必要的修饰都有必要再通过第三方的审视,这样就有了《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1962年拍摄的电影,相比发行量最多170本的《智慧七柱》而言,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上校的故事是在《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电影中大放异彩并广为人知,也正是通过这部电影,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上校这一名称最终成为“阿拉伯的劳伦斯”。虽然电影版内容与史实相去甚远,却不妨碍它通行世界,成为“阿拉伯的劳伦斯”最好的名片。同样,这部电影也是我们了解“阿拉伯的劳伦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
《阿拉伯的劳伦斯》 (美)斯科特·安德森 著述我们对于“阿拉伯的劳伦斯”的着迷还不仅限于此,任何一个想试图理解阿拉伯世界的人都会在《智慧七柱》这本书和《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电影中找到部分入口。同样美国人斯科特·安德森在《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书中也同样在找寻T. E. 劳伦斯的故事、行事和动机。不过斯科特·安德森观察及涉及的覆盖面更为广泛一些,在《智慧七柱》这本书中没有交代的难题和谜题,在斯科特·安德森的书中有详细的说明,在时隔多年之后,斯科特·安德森将T. E. 劳伦斯这个人称为“一个极具浪漫色彩的人物”,并在一出极其残酷、非常不浪漫的战争中成为那个永远做出正确且高贵的选择的那个人。而斯科特·安德森之所以这样讲,那是因为他所看到的“阿拉伯的劳伦斯”身处“战争、谎言、帝国愚行与现代中东的形成”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中。而T. E. 劳伦斯本人的选择就在《阿拉伯的劳伦斯》这部书的第一章《序章》中就已经明确暗示了。
我们无法理解T. E. 劳伦斯为何在1918年10月30日上午面对梦寐以求的巨大荣誉时会选择放弃。对于与他一起并肩战斗过的遥远的阿拉伯人民来讲可能都不会知道T. E. 劳伦斯还会这样做,对于T. E. 劳伦斯的内心深处的想法,我们不便揣测,还是依赖T. E. 劳伦斯的自话自说或许更为恰当一些。
劳伦斯在回忆录里写到:
沙漠浩瀚、贫瘠而无情,生长于斯难免自觉卑微如芥。空气、阳光、风沙与无垠的空旷,天、地看似两张微尘不染、澄澈一色的蓝黄大幕,人在其间如一沙砾闪灭;神近在咫尺,人浑然不觉,沙漠之神超然无形,是非人格、非道德、非伦理的存在;祂不关涉世界与人,也非自然之神,乃存在本身。从不褫夺,永远赐予,为万物之源,世界只是映照其身影的镜子。
我想在那个上午,T. E. 劳伦斯依然将自己放置自己最爱的沙漠中。只有那里才有T. E. 劳伦斯最真实的故事。
对于《智慧七柱》这本书的书名,我颇为好奇。留待在未来的某一天知道它的全部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