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让课堂活起来——《电流的磁场》观课有感
昨天是本学期举行的第四次校级示范课,做课的老师是九年级物理教研组的郭吉彦,郭老师授课的主题是《电流的磁场》。
首先,郭老师以电现象和磁现象的对比以及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引出本课,在进行演示实验时,郭老师为了增加授课的趣味性,还特意邀请了班里的两名“王浩”同学上台做实验,两名同学做得很认真,让在场的同学和老师能很清楚看到实验的结果:改变电流方向时小磁针转动的方向也随之改变。
在学生惊叹于实验的美妙之时,郭老师随机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大家是否发现我们的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此题一出,立即引发了学生的骚动,这不是物理学家做过的实验吗,怎么会有问题呢?经过短暂的停留思考,有部分学生发现了端倪,那就是做实验的整个电路是短路的,从物理学的角度讲,短路的线路是不符合要求的。再说,电流虽然产生了磁场,但是磁场不够强大,如若更换成更大的磁铁,可能磁铁转动的方向就不会明显了。
在听到学生的反馈后,郭老师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如何在电流不太大,又不能产生短路的前提下做出一个强大的磁场呢,从而让实验效果更加的明显呢?
学生开始思考,有的说用滑动变阻器;有的说增加干电池的数量,从而增大电流;有的说可以把导线变长······众说纷纭,同学们积极思考积极回答。
看到学生积极性很高,郭老师随机拿出准备好的教具,通过演示实验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何在既定条件下做出一个强大的磁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通电螺线管。通电螺线管有两种缠绕方法,郭老师只展示了一种,正在听课老师们疑惑之际,郭老师邀请一名学生上台,现场让学生演示了另一种缠绕方法。两种缠绕方法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这对于判定电流的方向和通电螺线管磁极的方向至关重要。
“通电螺线管做好了,那么它能否像大家猜测的那样可以增强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呢?”在同学们正沉浸在学生演示通电螺线管的缠绕方式时,郭老师播放了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演示实验视频。看着一粒粒的铁屑由开始的平铺在展板上到个个向着某个方向站立起来,同学们被实验视频所吸引,纷纷发出了质疑的声音。
在郭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了解到通电螺线管与条形磁铁相似,也有N极和S极,但是它又不像条形磁铁一般标注着极性,如何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呢?郭老师于是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随即引入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右手螺旋定则。
对右手螺旋定则的讲解,郭老师采取了实验演示、学生演板、个被提问的方式进行,通过以上方式,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右手螺旋定则的使用方式,会利用这个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中磁场的方向、电流的方向和磁极。也逐步理解了电与磁之间的微妙关系。
本节课教学环节比较完整,从新课的导入到师生共享,从课堂小结到当堂检测,既体现了“问思课堂”的教学模式,又通过巧设问题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提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