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阿长与〈山海经〉》,品味童年鲁迅的丰富情感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收录了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其中《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是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藤野先生》写的是日本留学期间的老师,《范爱农》写的是他的朋友,而《阿长与〈山海经〉》写得则是一个身份卑微的保姆。
《藤野先生》与《范爱农》都是用人名作为标题,而《阿长与〈山海经〉》没有直接用阿长作为标题,而是把人名与中国古代典籍作品的名称放在一起作为标题。究其原因,用此标题是出于内容的需要,侧重写阿长与《山海经》之间的关系,但也能从中窥见本文与其他两篇写人的散文有着细微的区别,细心的读者会发现,阿长与藤野先生、范爱农相比较,阿长与他们不属于同一类型的人,也并不是同一个阶层的人,所以作者取用了较为独特的标题。当然,这个标题还设置了悬念,用“阿长”与“《山海经》”的强烈雅俗反差组合,达到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吸引阅读兴趣的目的,这是标题的另一个妙处。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青年守寡,命运坎坷,患有羊癫病,看戏时病发而亡,死时39岁,正值壮年。她一生卑微地活着,连姓甚名谁也几乎没什么人关注,正如鲁迅作品中的孔乙己一般,没有具体的名号。甚至她死后三十多年过去了,作者依然不知道她的名字,她如一棵不知名的野花般兀自开放,兀自凋零。
本文写作手法娴熟,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先抑后扬、详略有致、一文多事、反衬等艺术手法的运用,还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意在刻画阿长的人物形象。
以孩子的视角,记录了阿长的七件事情,展现一文多事的笔法:阿长名字的由来;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不雅睡相;规矩与繁文缛节;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买《山海经》。其中,名字的由来、谋害隐鼠较为简略;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不雅睡相,规矩与繁文缛节,讲“长毛”的故事,较为详细;帮“我”买《山海经》则是侧重描写的一件事,也是先抑后扬中“扬”的部分,写得最为详尽,刻画得最为生动。又体现了详略有致,欲扬先抑的手法。
反衬手法体现在哪呢?以“我”的厌烦情绪反衬阿长的宽厚仁慈;以阿长地位之卑微反衬其爱心之博大;以阿长外貌之丑陋反衬其内心之淳朴善良;以叔祖的“疏懒”反衬阿长的“神力”。
作者用如此众多的手法刻画了阿长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阿长是个怎样的人呢?
阿长有愚昧封建的一面,但她朴实善良,令作者永生难忘。阿长是一个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地位低下,只求“一年到头,顺顺流流”。阿长是一个善良、体贴、关爱孩子的好保姆。她教给“我”许多烦琐的道理是出于对“我”的关心,希望“我”平安顺利;她不辞劳苦地给“我”买来《山海经》,说明她真心关爱“我”。
品读全文,阿长的形象是有血有肉的,是形象丰满的。究其原因,是因为背后有一双细心观察的眼睛,那就是小鲁迅;是因为有一个下笔如有神的语言大师,那就是中年鲁迅。时隔三十多年后,中年鲁迅回首这段尘封已久的童年往事,始终没有对过往事件进行议论性的评判,始终用冷峻的笔调进行客观陈述,但字里行间又能捕捉到童年鲁迅的喜怒哀乐。
关于本文的众多写作手法以及长妈妈人物形象的分析,已被大众所称颂所品析,在此,不再作一一展开,不再作详细的解读。
今天我想借助此文,粗浅地探讨童年鲁迅的丰富情感,品味童年鲁迅的童真童趣。那时的他究竟是个怎样的孩子呢?能不能从文中提炼信息,探出一些端倪来呢?
通过细细品读作品,我对小鲁迅的形象有了较为鲜明的整体印象,对此,作一个简要的概括:童年鲁迅有着普通孩子的童真童趣,他内心敏锐、爱憎分明,喜怒哀乐皆溢于言表;他积极探求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
下面,我欲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小鲁迅的情感世界:
一、他内心敏锐、爱憎分明、喜怒哀乐皆溢于言表。
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童年鲁迅,不大懂事,平时也尊称阿长为“阿妈”,这是把她当做长辈,出于礼节。因为她是保姆,照顾鲁迅的生活起居,同吃同睡,相当于“妈妈”的职责,鲁迅喊她一声“妈”,也符合封建社会长幼有序的礼节,鲁迅家风严谨,合符规范的称呼,一般情况下称呼其为“阿妈”是最恰当的。但也有不正常不合礼仪的时刻,就是一旦惹怒了小鲁迅,比如谋死了他的隐鼠,则把陈规旧俗丢一边,直呼“阿长”,还敢“当面诘问”,可见,那不单是讨厌了,还用了“憎恶”“诘问”等词表达愤怒。
隐鼠是鲁迅儿时养过的一种类似于拇指般大的宠物,常把它放在书桌上,看它舔吃研着的墨汁。后来这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阿长的举动本是突然受惊的应激反应,而“我”却认为阿长故意害死了自己的宠物、玩伴。“谋死”“憎恶”大词小用, 夸张地体现儿童心理,充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童年鲁迅是个喜怒哀乐都不隐忍的人,有着孩子纯真的性情。
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诉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童年的鲁迅“不大佩服她”,因为她喜欢背地里说人长短,还用了“最讨厌”一词,童年鲁迅不喜欢阿长背地里向他的母亲状告他的小“劣迹”。比如拔一棵草、翻一块石头等。可以感知,小鲁迅天性是活泼的,不想受到长妈妈太多的束缚,每当想敞开了玩一把时,又无端受到来至于阿长的制止与威胁,动不动要去向母亲告状,这令他很无奈,也很沮丧。
但到了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童年的鲁迅不喜欢睡相不雅的长妈妈,小小年纪的鲁迅,还学会了向母亲诉苦,想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诉苦之后,夜里醒来依然是满床摆满一个“大”字,问题还是原封不动地摆在那儿得不到解决,此时的鲁迅该多么的无奈呀!无力感充斥着童年鲁迅的每一个细胞。童年鲁迅也有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事,而在自己眼中可是天大的苦恼事。
过去“我”厌恶阿长,但阿长讲了长毛的荒诞故事后,我对阿长的态度有所改观。儿时的“我”信以为真,相信阿长的确具有抵挡大炮的“伟大的神力”,对她不仅转为尊敬,而且达到“空前”的程度。
而阿长帮我买回《山海经》之后,情感发生了更大的变化,由先前因踩死了隐鼠而对阿长产生的不满转而敬佩了。
我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到的,她却能够做成功。
生动形象地写了这本《山海经》带给我的震动,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她为“我”买回《山海经》的经过,使长妈妈的形象更加凸显出来。既展现了一个普通劳动妇女疼爱孩子的形象,又使文章波澜起伏,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敬佩之情。
二、他积极探求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
鲁迅出生于绍兴周家,在当时可算是名门望族,官宦商贾之家,还是书香世家,条件比一般的孩子都要好得多,所以有幸被送到绍兴最好的私塾三味书屋去学习,这是别的孩子想要而不得的生活条件。如此优越的条件,小鲁迅是不是就满足了呢?非也。他有一颗好奇心,充满了童真童趣。
本文主角阿长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曾出现,给童年鲁迅讲故事。且看:
他正抖着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鲁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中写到阿长给童年的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给夏日的百草园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长妈妈的话,自然勾起了鲁迅对飞蜈蚣的无限渴望。自从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小鲁迅竟然”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可知,童年鲁迅既害怕,又忍不住往墙上看,是好奇心十足的孩子,这一段写得极具传神。
再来看本文也写到长妈妈给小鲁迅讲“长毛”的故事,可谓一个讲得神采飞扬,一个听得惊心动魄。
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小鲁迅听了阿长给他讲的长毛的故事,心中有许多疑惑:疑惑她真有这样的神力吗?因为她长得不漂亮,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原以为一定是最安全的了,那曾想到她脱下裤子就可以阻挡大炮呢......这样神奇的问题在小鲁迅脑海中盘旋不去。童年鲁迅有一颗敏锐的心,他善于思考,充满了好奇心,急切地想探求未知的世界。
远房叔祖是个寂寞的高傲者,无人可谈,就把”我“当成”小友“。他说给”我“听,曾经有一本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
玩的时候倒是没什么的,一旦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叔祖的话勾起了童年鲁迅无限的好奇心,一有空闲,就想起那本绘图的《山海经》,可谓中了魔怔了。可见,孩子的心灵,多么渴望看看那本画着奇形怪状图案的画本呀,求知的欲望十分的强烈。幸而,他这份执着的求知欲望被长妈妈觉察到了,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从另一角度来说,长妈妈也是鲁迅求知路上的领路人。
小鲁迅,如此痴迷于听长妈妈讲诸如”美女蛇“、”长毛“的近乎荒诞的故事,分析其中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小鲁迅处于比较封闭的环境,封建教育制度普遍落后,刻板、严肃的教育扼杀孩子的天性,学习枯燥无趣,比如”三味书屋“里就曾提到要读那些完全不懂的文字,在《五猖会》中也曾写到父亲逼小鲁迅背诵完《鉴略》才允许他去看迎神赛会,而《鉴略》的内容是小鲁迅一字也不懂的,如:“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小鲁迅之所以热衷于养小隐鼠,去百草园玩耍,听美女蛇的故事,听长毛的故事,急切地想得到《山海经》绘本,实在是因为小鲁迅内心丰盈,情感丰富,正处于求知欲望旺盛的年纪,但当时的环境太阻塞太封闭,聪慧的小鲁迅寻找一切探求精彩世界的机会,以至于从长妈妈那样粗俗没文化的人那儿也能打开一扇求知的天窗。
品读全文,小鲁迅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立体起来:他是个内心世界及其丰富的人:他内心敏锐,情感丰富,爱憎分明;他积极探求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
只有内心如此丰盈的人儿,才能感受到长妈妈博大的爱意。尽管长妈妈的表达不甚完美,但长妈妈伴随着小鲁迅一起成长,聪慧机敏的小鲁迅能寻求一切求知的机会,有着普遍孩子都有的探求新境界、新知识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