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乌托邦的沉沦——论《边城》

2016-04-09  本文已影响459人  冰摇红梅黑加仑

因为汪曾祺的缘故,我开始看沈老的书。说来有趣,一个和气的老头是另一个老头的老师。他们讲着不同的故事,但同样徐徐而行,宠辱不惊。

湘西边陲,清浅的溪流淙淙而过,湖面上水气朦胧。二八少女的面目模糊难辨,依稀可以看见一个清瘦自然的背影。纸页之间闻得见天空,如浮岛似的云,爷爷的木船,河水还有竹篁。

以前想过为何不直接取名凤凰,而是要用一个模糊的“边城”,汪老给过解答,这是后话,待会再谈。

翠翠,爷爷,天保傩送,顺顺,还有许多许多人。茶峒的人们秉承着淳朴自然的生活姿态,安于生活,没有太多的奢求与仰望。

翠翠和爷爷撑着小船度日,勤勤恳恳。翠翠是自然之子,由其名可见一斑。翠如篁竹,生于自然。关于她最经典的形容就是“一只小兽物”,可怜可美。爷爷泡的茶消解了六月的燥热,正直善良仗义疏财。天保傩送兄弟以极为和平的方式追寻着同一个女孩,有纷争有波澜,但从表面上看还是一潭静水,没有不和,异常默契。

沈老从容地挥洒笔墨,构筑了一个世外桃源,看似闲美的“精神乌托邦”。这里的人们有着不经雕琢的灵魂,坚守着现代社会早已失落的精神品格。再来解释“边城”名字的含义,因为模糊和不确定性,它具有象征性,它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地域文化,沈老总希望我们可以拾起这种失落的文明吧。

可是,美总不免叫人伤心。沈老自己也说,他带着对理想人性重构的巨大忧患开始动手创作边城。汪老是沈老的得意门生,他也说边城是一种带着痛惜意味的怀旧,“是一部温暖的作品,但隐伏着很强的悲剧性。”

回过头来看,确实如此。翠翠倾心傩送却羞于言语;天保打算公平竞争却自认不敌傩送,亡于非命;而哥哥的死又导致了傩送对爷爷的不满;进而影响了顺顺的态度;最终爷爷在忧虑中离世。这些极为不巧的巧合,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悲剧。美而荒诞,愁绪如门前那条小溪,淡而朦胧地贯穿了整个故事。

天道有回,世事无常。可无常也是一种常啊,诸多因素或为命定,余华说得好,我们总是要承受命运的。

换个角度,沈老处在相悖的条件之下进退不得。他希望唤起社会上的高知觉醒,可又清醒地意识到它注定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顺应所谓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因此,白塔倒了。一个精神地标坍倒,于是一段时光里的那些人随着故事一起逝去了。是沈老苦心经营的乌托邦沉沦的标志。

从边城中我们看到的,是沈老对现代文明的忧患意识和他作为高知的悲悯以及人文情怀。他给现在的我们在繁忙生活中精神上的慰藉,让灵魂喘口气。感受田园牧歌,回归生命之初与自然的联系。

汪老的一段话恰如其分地形容了边城的语言,请容许我全文摘抄下来——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是我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这种天然去雕饰的语言,也使得边城更富深情吧。

汪老自然在期待着边城的文学地位,而我亦如是。

大概是凤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