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的三层级
看到许多慈善行为,感觉难以为情。
将大家的捐助收集起来,然后分发出去,逐个登记、照相、天南地北的,手举牌子,以示完成和接纳。
如果这其中受惠者有我,说心里话,我是不愿意接受的。但人穷志短,谁让咱穷呢?不就是个露脸嘛,又没人知道我是何许人也。
前若干年,中国“大善人”陈木木,跑到贫困山区扶贫助学,每人一百元钱,然后让这些孩子手举人民币合影照像,被网友骂声四起,说是利用这些学生为其扬名……如今,他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在见其有任何慈善活动了……
慈善本是好事,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呢?有时因慈善组织者出问题;有时是接受方出问题;有时是管理出了问题等等,不一而足。
某穆斯林国家有一个从过去到现在沿袭下来的传统,每一个开在贫民区的小卖部、杂货店都有几本厚厚的账簿,上面记着许多贫困户买东西赊的账,密密麻麻地写着某月某日某人买东西赊了多少钱之类,而赊账的人基本.上都是附近特别贫困的人。
这样的店铺既给周围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又变相地保障了特困户的生存需求,不至于让他们断了粮或揭不开锅。这些店铺的老板即使自己周转困难点,也不会上门催债或不再给欠账的人卖货物。
每逢斋月,就会有一些“特殊顾客”来到这些店里,买点东西,然后悄声问店里有没有困难户购物的账簿、可不可以让他过目。这时店主明白来者的用意,便拿出厚厚的账簿让对方看。对方翻看过账簿后,抑或拿全部账簿,抑或取其中几本,告诉店主他愿意替那些赊账的穷人偿还债务。结完账后他和店主一道把账簿拿到店外,一把火将它们烧掉。临走叮嘱店主替他保密,只需告诉那些欠账的人他们的账已经有人帮他们还了。然后消失在人群中。一不留名,二不留任何联系方式。对方不说,店主也不问,双方心中都明白那是行善者与安拉之间的事情,越隐秘越完美。
这样的故事,在每年的斋月,发生在许许多多贫民区的店铺里。
看到这里,不由得让人感叹,也使人肃然起敬,同时也让人对有些慈善行为唏嘘不已,有的人做点善事唯恐天下不知,意图名满天下,动辄还打口水仗,相互攻击,令人失望。
印度的圣雄甘地,有一次坐火车,特别拥挤,把他的一只鞋挤到火车下面去了,火车已经开了,下去捡已经不可能了,于是,他就把另一只鞋扔了下去。旁边有人问他:为何这样做,他说:如果有人或者是穷人捡到了就可以凑成一双鞋了。
其实这个故事早就看过,没在意,不就是说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嘛,而且他也不是穆斯林。现在再思考慈善这件事情,才感觉这个故事有点不一般。
一般人的善举,都是在某种社会压力下做出的,比如想获得周围人的赞誉,或者只是单纯觉得眼前,这个人很可怜。
可是,你发现没有,甘地的这个善举并没有明确的对象,所以,并不是在任何社会压力下做出的,这就真的不容易了。
国内有一个学者曾经说过:真正的慈善不是因为情感的驱动——想做这件事,而是某种正义的观念——就是这件事应该做。
一节【古兰经】文,也正是这种慈善事业的真实写照:正义并不是将你们的面容转向东方或西方。正义是信真主,信末日,信众天使,信经典,信众先知;并把你们所喜爱的钱财施舍给近亲,孤儿,贫民,旅客,乞丐,和用于释奴中。履行拜功,完纳天课,结约时履行诺言;在患难、病痛、和战争中忍耐。这等人确实是诚实的;这等人确实是敬畏的。(2:177)。
这节经文所体现的就是慈善的三大层级。1,信仰;2,舍拜;3,功修与美德。
之前跟一位多斯弟聊天,聊到了慈善之事,从他的言谈中受益非浅,他说:穆斯林搞社会慈善要三守:守心;守恩;守身。
社会慈善三阶层,第一守心,即是要讲信仰;第二守恩,即是要思考钱财之源,用财之处;第三守身,即是要遵守信仰原则,并与功修和美德相结合。
做慈善的人,处处要以身作则,真主把你能够做慈善的能力给了你,机会难得。我们身边有许多人都有名利双收的善人,只为名利没有正确的信仰,最终做不到“守心、守恩、守身”级别,而闹出许多笑话。
慈善三层级意在告诉我们:正义的根源在于人,人的根源在于信仰,信仰的根源在于行善,行善的榜样在于遵守真主的教导和先知的“笋柰”(圣行)。
可是,你可能会发现,有的人,一遇到事情就把这些根源和原则都忘记了……
所以“伊玛尼”(信仰)是内心的安宁,行善是守恩的措施,心正不邪是守身的保障。
人在做,主在看。清理慈善事业中不必要“垃圾”,放弃争端和沽名,让“守心、守恩、守身”真正成为慈善事业的座右铭,愿天下所有人都能守正不邪!愿穆斯林慈善事业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