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家报”的两个建议
我对“家报”的两个建议
直接引发我对“家报”的这两个建议,并让我最终鼓起勇气将它写出来的,是刘标老师的那篇文章《不订“家报”为哪般》。但是我对“家报”的这两点思考也是由来已久了。
思考之一:为什么“家报”的“电子版”不开放?
当我这样一发问,就连我自己也感到好笑:为什么?还不是为了多挣俩钱呗!这无可厚非。谁不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啊?“家报”当然也想。然而仔细推究“家报”电子版不开放这种举措,目的可能在“一石两鸟”:一,以通过购买电子版的阅读直接增加收益;二,以通过电子版的不开放提高“家报”(纸质版)的征订量,间接增加收益。但我不是“家报”中人,不知道具体的效果究竟怎样;我之所以在这里这样发问,是想提醒“家报”,应该对这种举措进行一下效益评估。如果目的能够达到,不妨这样继续做下去;如果目的不能够达到,“鸡肋”一根,那么就不妨提早放开,让读者免费浏览去。
我之所以这样主张,是考虑到不开放电子版这种举措,也是个“双刃剑”。毕竟一张报纸的编辑、出版、征订并向公众发行,目的就在于让大家阅读,并且大家阅读量越多、点击量越高就越好嘛!阅读量越多,点击量越高,不是也证明“家报”就越有权威么?但是现在“家报”对“家报”的电子版关闭不开放,应该说不但和当初办报的宗旨相违背,而且还“反潮流”,与当前传统媒体电子版在互联网上向公众开放这种主导趋势相违背。我们不妨可以这样反问:难道其别的报纸,就不知道关闭电子版、阅读电子版收费这种事情可以提高收益吗?那么人家又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我想,人家之所以不这样做,可能就是利弊权衡之后的选择吧。
思考之二:不妨改变下“家报”的征订方式
现在的“家报”的征订,是正报和周刊合一。也就是读者正报和周刊一块订阅。应该说,这种方式是一种传统的模式,形式比较单一。我推测这种征订方式可能已经不大能够适合目前或者将来广大订户的消费特征了。目前“家报”的订户,我推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政府机关(包括通信信息行业的管理者和监管者),通信运营企业,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互联网通信与信息应用企业。或者概括为三类:政府机关,通信运营企业与非通信运营企业。在这三类订户当中,那些通信运营企业,特别是它们属下的那些乡镇级、县级、规模不大的地市级公司订户,估计一般只对家报的正报有兴趣,对周刊不大有兴趣;而那些非通信运营企业则可能恰好相反,只对周刊有兴趣,对正报不大有兴趣。当然政府机关要了解通信信息业的全貌,掌控通信信息业的全局,则一般是对正报和周刊都感兴趣的。为此,“家报”为什么不尝试改变一下眼下自己这种形式齐整划一、也相对单一的征订模式呢?订户只想订正报的,就只订正报;只想订周刊的,就只订周刊;想正报周刊一块订的,就正报周刊一块订。这不是既减轻了订户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减轻了家报可能的浪费,一举而多得么?
(过去有一个穷酸,冬天蹲在南墙底下晒太阳,感觉很暖和,以为别人都不知道,便突发奇思,想到京城给皇帝说叨这个秘密领赏去,结果引起他周围乡党的嗤笑。我不想领赏,也自忖不是那个穷酸,但瓜田李下,我这样不计后果地说出我的一点傻傻的思考来,不也是和那个穷酸相仿佛么?那么我该怎么办呢?当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字在电脑上敲完,我的心仍然突突地。我想,反正我自己是个小人物,名声的好坏,在大多情况下都是无关紧要的;再说是让“家报”的老师嗤笑,又不是让其别的老师嗤笑,我怕什么呢?——那就投出去吧,让一切该来的都来,我等着。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