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信仰学习哲思语言·翻译

基督论学习(7)——当代基督论的转折

2017-09-11  本文已影响150人  卓仁爱

基督论在近代也有些不一样的发展,这种发展和两个人有莫大的关系,那就是潘霍华和莫特曼。潘霍华的基督论主要以耶稣的身份为中心,引入基督与教会的关系,教会与社会,自然和历史的关系。模特曼的基督论主要是以弥赛亚为背景的叙事性论说,以历史的横向发展(从基督的十字架到复活到他二次再来的终末)这样进程式的神学表达,从而将基督教的教义和伦理进行结合。下面我们就具体参考他们的想法。

具体参考

林鸿信:《系统神学下》(台北:校园出版社,2017年),页959-974。

一、潘霍华的基督论

潘霍华的一生和当时的德国政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时的教会有两派,一派是德国基督教教会(也叫认信教会,die bakennende kriche),另一派时德国国家教会。

潘霍华

1、基督是谁?

关于潘霍华基督论最早的论述是他1934年在德国柏林大学教授基督论时的讲义《谁是今在与昔在的耶稣基督》(Werist und wer war Jesus Christus?),其中讨论的的问题是:耶稣基督是谁?人可以在哪里找到基督?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基督藉着教会来彰显。以基督为中心的教会,只有在为人类生存时才是真正的教会。1937年在他的新作《追随基督》里,他又提出了几个问题:耶稣想要对我们说什么?他今天对我们的旨意是什么?在现代语境中,他如何帮助我们成为好的基督徒呢?潘霍华给出了非常浓缩且伟大的答案——在基督里。因为基督的道成肉身令所有的人和物变得有意义和价值。换句话说,只有在基督里,教会的思考才有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思考基督是谁(Sein),比基督之所作的事(Tun)更为重要。他认为教会和基督的关系非常重要,只有处理好基督论,教会才是真正的教会。因而他总结说:在基督里就是在教会里。教会的信仰因基督而存在。这在当时是一个炸弹,在今天也是同样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声音。

2、基督是历史的中心

潘霍华基督论的第二个理论是弥赛亚(基督)是上帝所指派的隐藏中心。他不仅是教会的中心,也是历史的中心,也就说只有在基督里(教会里),人类的生存才有价值,历史的进程才有意义。因而教会也是历史的中心,是国家隐而未显的国家的中心。基督的作为通过两种形式来完成:一种是教会,另一种则是国家。教会是上帝右手的带领,国家是上帝左手的手段。

基督经历十字架和复活成为了教会的中心。因而十字架不仅是国家秩序的最好成全,也是国家所有政策制定的最好尺度。这对以基督教思想立国的国家而言一旦脱离这个中心,国家就名存实亡了。基督作为历史的中心,是国家和上帝之间的中保。教会作为基督的形象是国家的良心(对国家做的不对的地方进行发声)。特别提醒:教会想要成为别人的良心,教会先成为自己的良心。

潘霍华认为基督的形象在今天看起来有三:圣道,圣礼和圣教会。他是教会的中心,历史的中心也是自然的中心,虽然教会是少数的,但当它彰显基督时,他就是历史和社会及自然的中心。这个中心意为着人基本的生存。

二、莫特曼的基督论

莫特曼是经历二战洗礼之后,成为著名的神学家,他的思想具有实践性。

莫特曼

1、弥赛亚基督论

莫特曼的基督论是“弥赛亚的基督论”,这种思想是将基督论放在整个新旧约背景下去思考。旧约是基督论的预言阶段,也是开始阶段;新约是弥赛亚的形成阶段,也是基督论的终末完成阶段。因而弥赛亚基督论的终末论的味道就非常强。

莫特曼基督论的代表作是《耶稣基督的道路》(The Way of Jesus Christ: Christology in Messianic Dimensions),他认为使用基督这个词往往会让人忘记旧约的弥赛亚,而弥赛亚这个希伯来文是贯穿整个新旧约的。要认识这个弥赛亚的基督论,就需要了解几个概念:

弥赛亚的先存预设,这种预设是通过旧约先知的著作中体现出来的。

圣灵的基督论,莫特曼强调耶稣的历史就是圣灵做工的历史:圣灵参与耶稣所有的事工。当耶稣升天之后,圣灵继续延续和发展他的事工。

2、水平式关注的基督论

在早期基督论的讨论中,所关注的焦点都是从上帝的层面到人的层面,这种从神到人模式被称为“垂直式的基督论”,但是莫特曼就希望从历史的角度去建构上帝垂直的工作,以历史进程来诠释基督耶稣,其重点是以人类终末的角度去观察基督救赎的整个计划,这种观察法被称为“水平式基督论”。这个计划最终会落在人被上帝救赎和审判的终末节点上。莫特曼十分注重把耶稣的回忆和终末的盼望连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叙事基督论(a narrative christology),即弥赛亚再来的时候所要承受的恩典(The One who is to come )。因而基督的二次再来是莫特曼基督论的重笔。这带给人极大的盼望和荣耀。

3、基督论的时代性

莫特曼认为当代神学必须回应当下环境所面对的处境,否则神学将沦落为无用。因而他主张:信仰耶稣就是在当下的环境下跟耶稣走。

信仰带出伦理,伦理回应信仰。

这就需要深入讨论基督的言行与社会政治之含义,本人把要点摘录如下:

a、耶稣关注穷人

耶稣的周围有一些群众(ochlos),这群众指的就是穷人,他们是弱势群体,耶稣认同他们的处境,怜悯他们的状态,因而教会应该关注这个群落。

b、呼吁悔改

莫特曼重视悔改,他认为悔改就是转向,即从世界的道路转向上帝的道路。这种转向是完全的改变,而不是简单地宗教认信。因而基督教信仰就是上帝的伦理价值观来规范我们的实际行动。他认为信徒对耶稣的认识却无实际的悔改,这样的认识是不够的。

c、医病赶鬼

医病赶鬼本身就是上帝国度的必要组成元素。上帝要赶逐污鬼,医治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坏毛病,这是一种释放。所谓的释放就是从不自由中得到自由!

4、基督的生平

耶稣的死是历史,基督的复活是终末,莫特曼认为前者是出于人的手,后者是出于上帝的手,但个人的认为,二者应该都是通过上帝的手,因为无上帝的手,人的手岂可把基督挂在木头上?历史和永恒属于两种不同的概念,这两种概念相遇时会出现两种结果:要么历史消失于永恒,要么历史取代于永恒。而在基督里恰恰创造出第三种奇迹,他将永恒和历史完全地结合,这种结合的具体表现就是启示与历史的结合。

耶稣的十字架和耶稣的复活之结合应该被理解为被钉十字架者的复活和复活者的十字架之结合。莫特曼认为基督的死而复活是从旧的创造跨入新的创造的转捩点。他认为对于从旧的创造到新的创造的期盼,不是以年代(chronos)和时间(time)为积累单位,而是要以上帝之国实现的契机(kairos)来评估的。

5、上帝的受苦是处于他的爱

莫特曼认为十字架是以上帝的一起受苦(com-passion)来描述上帝之同在,这一切都基于上帝的怜悯(compassion)。上帝的怜悯是受苦passion和一起(com)组成的。基督在十字架上,上帝感同身受,并且和耶稣一起表达了上帝的爱,虽然耶稣喊着说,你为何离开我,但这份离开恰恰表达了上帝同在式的痛苦。

6、莫特曼的圣餐观

莫特曼的圣餐观,他一方面有对过去的回应,另一方面亦有对将来的盼望。他用三种时态解释罗马书 8:11

基督若在你们心里,身体就因罪而死,心灵却因义而活。

心灵的复活是用了完成时态,身体的死是用了过去时态,基督在你们心里是用了现在时态。他的意思是我们现在享受基督的内住,我们的罪性和罪行都已经过去了,我们从现在开始已经完成了心灵的复活 并且直到永远。

小结

潘霍华和莫特曼都是经历二战的人物,他们的基督论具有时代性。从他们的身上,我们要了解的基督论思想:

1、潘霍华认为要从基督的身份去理解耶稣,而不是从耶稣所做的事情去认识耶稣,这成为我们时代的呼声。基督和教会必须要链接成为一体。基督不仅是教会的中心,也是历史和社会及自然的中心,因而不可以把教会和社会分割地太远,然而基于社会的复杂性,教会也不能离社会太近。

2、莫特曼就是希望建立一座桥梁,通过耶稣,把上帝和人连在一起,把历史和永恒连在一起,把过去和将来连在一起。

因而基督论和人论,末世论,教会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