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最深的爱给错了人,我们最爱的人不该是儿女或父母,而是那位
最近看《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有很多触动,把我感触较深的部分以及对应的思考分享给你,希望能引起你的思考,对你有用。
01.为什么有人喜欢评价别人?
我们总能见过一些人,他们很喜欢对别人的行为评头论足,仿佛是大人在对着小孩子说教。
在《家为何会伤人》一书中讲到:
一些人之所以喜欢评价,是因为他们学来了父母对自己的交流方式。父母要指点孩子,告诉孩子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但是,这是一种“我行,你不行”的关系模式。
这点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的一个观点不谋而合。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讲到,
处在父母状态的人,喜欢对别人指点,告诉别人怎么做,给别人提建议,他们处在“我好,你不好”的坐标中,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我行,你不行。”
同时《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除了讲到父母状态,还有一种儿童状态和成人状态。
儿童状态的人是处在“你行,我不行”的坐标中。
而成熟的人的状态是“你好,我也好”。也就是成人状态相对来说更适合我们,这时的我们既能看到自己的好,也能真诚地对别人的好表达赞美。
要把自己放在“你好,我也好”这个坐标中需要时间,可能时间比我想象中更长,这都需要修炼,需要不断提醒自己。
02.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No.1。
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
现在很多家庭容易出现婆媳关系紧张,婆媳关系之所以不和谐是因为母亲把儿子当成了自己最爱的人,而妻子也把丈夫当成最爱的人,两人在争夺这个男人的爱,希望他把自己当成最重要的人。
而让婆媳关系变好的关键不是说婆婆让着点媳妇,或者媳妇敬着点婆婆,这个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婆媳关系。
把婆媳关系比作是锁,那么钥匙一定要到别处去找。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夹在中间的儿子和丈夫。
假如没有夹在中间的这个男人,这两个女人又能扯上什么关系呢。
书中说到,
其实,他是联结妻子和家人的枢纽,他也是妻子和家人争夺的对象,他才是化解这场冲突的根本所在。当他只是一味逃避责任,希望做好好先生并尽可能满足双方要求的时候,这场冲突当然会继续下去。
所以夹在中间的男人要担起自己的责任来,用自己的头脑和智慧去解决这个难题。
当然,我们都要明白一件事情,在家庭中,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
自己的妻子才是陪伴自己一辈子的人,妻子对自己来说应该是最重要的存在。
而对于母亲来说,最重要的人不是儿子,也是自己的丈夫,即儿子的父亲。
家长应该明白,把自己的孩子养大不是为了永远跟他们粘在一起,而是适时分离,将他们推出家门,去过自己独立的一生,去追求自己最爱的人。
如果两代人都能把自己最深的爱放在另一半身上,就不会出现这种婆婆和儿媳争夺同一个男人的爱的情况了。
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是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孩子、父母都不该是我们的最爱,我们的另一半才是。
03.所谓的“坏孩子”,不是宠出来的。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中还讲到,一个人太脆弱,很少是被宠出来的,多是因为幼时没看见。
确实,很多大人眼中的“坏孩子”,同龄孩子眼中的“校霸”,他们其实较少受到父母的关注,所以他们会做出那些特别吸引人眼球的行为。
我在想,他们这样是不是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想被别人看见呢。
04.学习共情,孩子的感受需要被家长看到并理解。
关于这点我有个特别深刻的例子。
那是好些年前的事情了,有次我小时候的朋友突然给我打电话叫我出去玩,还有以前其他的几个朋友在一起,但是我没去。
事后奶奶就这事跟我讲了好几次,她觉得我做得不对,不应该这样。
但是我妈理解我的感受,她说如果不在同一频道上就可以不用强求。
听到她的话我瞬间释怀了,我知道在这件事上她懂我。
我承认自己是个冷漠绝情的人,和小时候的好朋友已经很久没联系了,关系慢慢疏远,所以待在一起我会觉得很尴尬,我也明白她这么做是为了让我们关系更亲近,但我做不到,所以就还是没能跟她出去。
妈妈懂我,我知道自己的感受被人理解了,所以我很感激她。
在亲子关系里,除了满足物质需求,心理需求也很重要,我们都希望家里能有理解自己的人吧。
学会共情,倾听家人的感受并试着去理解,这便是一种爱。
最后总结:
喜欢评价别人的人认为“自己行,别人不行”,但内心真正成熟的人既可以做到自信,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也可以看到别人身上的“好”;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第一位;一个人太脆弱,不是因为宠,而是被家长关注得少,孩子年纪越小越应该表达足够的关注以及关爱;共情可以让我们走进别人内心,在家庭中更需要理解家人的感受。
本周写作第三天,继续加油,我们都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