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唐/《时尚大唐》4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人有多少文化,翻看一下我们的唐诗三百首自然可以推测。
从家喻户晓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到“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他们出口成章,自娃娃起就接受了教育,在我们督促孩子练习铅笔字的时候,他们的孩子毛笔字已经练习的纯火炉青。
那么唐朝的孩子们都学习什么呢?《千字文》《蒙学》,这些是最常见得了教材。“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你说这些字我们的孩子不认识,但是唐朝他们就学习这些作为入门知识。我们现在又有多少孩子能背诵下来呢?真正的国学知识已经忘到了脑门后。
那么这些教材是在学校里学习吗?不,唐朝人可不像我们现代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家里如果有读书人,比如父亲,或者兄长,就会主动承担起教小朋友读书识字的工作;如果家里没有这样的人,那就只有请家教。
看到家教,我们要想,现在请个家教一个小时需要200了吧。唐朝都能请得起家教了,那估计家庭条件应该可以吧。贫穷和富裕的阶级一直存在,唐朝也不例外。
在唐朝,有很多私立的小学校,就是专门为这些请不起西席,但却又读书的小朋友开设的。这些私立的小学校大部分是一些特别有钱的人家出钱给族里的子弟办的,也有一些是退休在家的官员办的。这些校,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乡野之间,所以又叫“乡学”,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小学基础教育,教的主要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千字文《兔园册》之类的课程。
唐朝的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考取状元,就如同我们现在最终要经历高考一样。但是区别在于,只要你从小学到高中不间断的学习,就可以参加高考。但是唐代不是如此,不是状元毕竟只有一个,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参加科举制。我们上学时候都学过《范进中举》这篇课文,也从电视上看到读书人从黑发读到白发,依然没有考到红名。说明考试不是那么简单的。这犹如参加《超级女声》一样,需要经过海选的一个漫长过程。
科举制,自隋朝开始,到1905年废除,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古代选举官员的重要制度之一。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科举制,以唐朝的最难。唐朝主要是“明经”与“进士”。
好考一点的是“明经”,也就是基础知识考试,核心环节是“贴经”,就是找经典古文,遮住句中关键字词,让考生填出正确的。跟英语完形填空差不多。难考的是“进士”,主要考诗赋,另外还有“论议”,也就是议论文写作。还有“对策”,是考时事政治问答,最后考“经义”,也就是默写古文。
从技术含量说,“进士”的难度大得多。成败关键是“诗赋”环节,不但考文采,更得看考生日常的作品和名望。所以说“明经”考试,唐朝人叫“三十老明经”,也就是说这考试简单,三十岁考上都算没本事。说“进士”考试,却是“五十少进士”,也就是说这门考试太难,五十岁能考上,就算年轻有为了。后来名垂青史的唐朝诗人里,“进士”考试落榜的,一抓一大把。典型如杜甫,写诗写到了“诗圣”级别,照样考不上。
教育是关于我对这本书的最后一个理解了,作者王一凡作为一个陕西人,站在自己的视角从唐代的吃穿住行各个方面,用现代的笔触展现在我们读者的面前,也很感谢梁老师让我借此书了解到了唐朝的历史文化,没有去过西安,也让我产生了要去西安走一下的愿望。重温一下大唐的繁华,看看历史的轨道,希望梦回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