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自律,就会有多自由

2018-02-25  本文已影响0人  许映凌

今年春节因为家里突然有其他事情,临时取消了回家的计划,呆在家里整理课程。朋友担心我孤苦伶仃一人,跑来看我,见我家里有花草,盘里有吃的,桌面上摆满了资料,不由感慨:这就是自律者的生活。

聊起自律,我们提起另外一位朋友,我们都认同,她会有取得专业成绩的一天,是因为她展示了高自律的品质。

最早认识她是在我的课堂上,印象深刻是她的认真。她没缺过课,积极地提问,问题都是经过她个人的体验与思考后提出来的。

再后来陆续地有见面,有次说到肥胖的问题,我笑笑没有说什么,就是鼓励地说一些简单的办法。因为我知道,身材的管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自律,好多人都是嘴上说说而已,我的感觉是她的状态还没到。

前不久,她晒照片,告诉大家她三个月减了三十斤,让我好惊诧。发现个人成长的力量积攒到了足够程度时,就发挥出来了它应有的力量。她不靠任何药物或者辅助产品,坚持严格的饮食控制与运动,每天抱着小婴儿做深蹲,锻炼与带娃两不误,成了励志美妈。

自律是一种迁移的能力,当你可以克服最难的阻碍时,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方面自然会取得更大的成功。虽然说成功不是只靠自律这一个品质,但是,单一条件来看,自律者的成功机率肯定比他律者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学教授WalterMischel找来600多个四岁的孩子做了这个实验:实验一开始,就在每个孩子面前放一块棉花糖,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不立刻吃这块糖,过一会他们就可以再得到一块糖作为奖励。

大人离开房间后,有的孩子立刻就吃掉了糖,有的孩子坚持了几分钟后吃掉了糖。15分钟后,实验人员回到房间,大约3个孩子里,有1个孩子坚持住没吃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用唱歌,蒙住自己的眼睛或者踢桌子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实验人员跟踪了这些孩子的发展轨迹,发现那1/3忍没吃糖的孩子,长大后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都比那些没忍住的孩子更优秀。

根据这一系列实验,Mischel教授总结出那些善于“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的孩子,自控力更强,长大后更容易成功。

如何培养一个孩子的自律呢?

自律是自己管理自己,他律是让别人来管自己。所以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给孩子空间与机会。让孩子在自由的空间里去学习管理时间管理自己,懂得为结果负起责任。

可惜当下的家长都很难做到,因为管太多,孩子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当孩子已经习惯了他律,家长不放心,管得更多,恶性循环。

自律的形成要在孩子的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当孩子开始会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放手让孩子去做,哪怕做得慢一些、差一些都不要紧。

第一部分是生活技能。穿衣服、吃饭、洗澡这些自理能力的部分,是学习动手能力的好时机。

第二部分是管理自己物品。自己的东西的归纳与整理,如果没有收拾好,心爱的玩具找不到了那就得承担由之带来的失落和伤心。

第三阶段就到了学龄期,学习习惯的自律。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时间如何分配,如何管理并平衡游戏与功课的需要,作业没完成,学习不好这些都是自己要承担的责任。

开始培养时会有一些困难,孩子不会乖乖地配合,但当孩子体验到内在控制的快乐之后(原来我这样做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比如奖赏、肯定、认同等),就会慢慢形成习惯性的路径。

如果能够从幼儿期就开始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到了学龄期,基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如果早期没有培养,那么就非常考验家长的安全感与耐心。你在“补课”的时候必然要经历一段时间孩子会出现更多的差错、混乱与挫败,这都是之前被耽误的能力的修复,然而,相对于永远的他律,仍然是值得的。否则,最终会遇见成年之后的“巨婴症”,回天亦无力。

——End——

作者:许映凌。资深职业心理咨询师, 企业舞动导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