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乡愁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逛商店遇到一位年轻导购,热情介绍各类鞋子:软皮鞋、运动鞋、包裹性、回弹性……期间反复强调:阿姨,中老年穿鞋一定是舒适第一,确保安全!颇有几分担心我忘记自己年龄的嫌疑,殊不知我的心思早已经飞走,满脑子想的是自己年轻时候穿的是什么样子的鞋。
干脆,鞋也不买了,回家找像册。
翻看像册,便是翻看尘封的记忆。
像册里最早的彩色照片是高中毕业时拍的。那是1991年,当年毕业流行互赠照片。像册里夹着两张高三毕业时的彩色单人照片。一张摄于照像馆,背景是一幅公园小桥湖泊内容的风景画;一张摄于学校的小花园,旁边贴梗海棠红花盛开。从头到脚细细端详年少的自己,目光最终锁在了脚上。哦,不,是锁在了鞋上,非常有时代特点的两双鞋:白球鞋和淡紫色塑料凉鞋。于我而言白球鞋是奢侈品,只在重要场合才会穿。那时夏天常穿的是塑料凉鞋,其他三个季节常穿的是母亲缝制的布鞋。
老家夏天的雨少有下下停停、停停下下、连绵不断的麻缠劲儿。常是张狂热烈,一阵噼里啪啦,大大小小的水坑里就倒映出树木房屋的影子。不等雨完全停下,小孩子们便披一块塑料布飞奔到街上,专挑大水坑,一只脚高高抬起狠狠踩下,溅起的泥水烟花般飞射出去,畅快的同时觉得自己实在是能耐。
塑料凉鞋的好处不止于此,更惊险刺激的是修补。穿久的塑料凉鞋因为老化会断裂,几个小孩凑在一起,趁大人不在家时寻一根钢锯条,捏住靠头的位置放在炉子上烤,再把烤红的锯条在断裂的地方一拉,另一个人趁着塑料融化将两头死死挤住,凉下来时就牢牢地粘在了一起。这种操作难免失误,常有小孩因此烫伤手指长时间才能好利索。
短暂的夏季过去,布鞋重新上脚。
小孩子脚长得快又不懂爱惜,总要两双单鞋和一双棉鞋才勉强过去这一年的光景。做布鞋是件繁琐的针线活计。母亲先将穿旧穿破的衣服一件件清洗干净,避过破洞,仔细拆成大小不一的布块,费很长时间积攒够一大包时,就可以做格褙了。做格褙是技术活,做不好的话不容易透针,纳起来费力。格褙的好坏关键是面糊的稠稀。母亲从面缸里舀出一碗白面,加水拌成稀糊糊,以小火慢煮,不停搅拌防止糊锅,整个过程极有耐心。晾凉的功夫,母亲已扎好一把高梁穗的刷子,并将家里那块平整的旧门板细细擦抹干净。门板下垫两条长凳靠在墙上,刷一层糨糊,就着布块大小铺一层,再刷面糊,再铺一层,三四层铺下来,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干,晾干后揭下来格褙就成了。
忙完一天的农活,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把夹在旧报纸中的鞋样摞在格褙上,沿着鞋样的轮廓剪出鞋底和鞋帮,放进针线笸箩。讲究的人家会用崭新的白棉布给做鞋底的格褙包边,多数则是直接纳。纳鞋底是个体力活,用锥子将厚厚的鞋底扎透、以顶针抵住长针引绳从一面穿过去,再从另一面穿回来,每穿一次都要用力拉,用力均匀且到位,纳出的鞋底才平整结实好看。鞋帮最常用的黑灯芯绒布,老少皆宜。崭新的鞋子一上脚,整个人都精神起来!
多年前有位姓解的歌手唱过一首叫《中国娃》的歌曲,有两句歌词印象深刻: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千层底实在是“慈母手中线”的真实写照。
若论舒服,千层底其实远比不上现在的各种鞋子。单以运动鞋为例,就有慢跑鞋、篮球鞋、足球鞋、羽毛球鞋、登山鞋、骑行鞋……林林总总,不胜枚举。时代变迁,物质丰裕,穿千层底布鞋已是久远的记忆,即使商店有售,也只是“复古式”的时尚了。
今日鞋子没买成,不曾想却话了满满一页纸的乡愁。不过,这乡愁让我心里暖暖的。
我拿起手机拨通了老家母亲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