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现在全明白了》
看完全书,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总结,我认为是“了解你的情绪而不是去控制它。”
一、自我认知的方法
不通过心理咨询师独自进行自我认知是可能实现的,了解自我的过程是情绪清创。有三个步骤:1、找出不良情绪;如焦虑、恐惧等;2、了解内在原因,清除情绪缺陷;3、用健康的能量取代。
但当有些情绪困扰严重到你宁愿忽视它而不愿意去面对和理解它时,就需要另一个人监督你对自己保持诚实。
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在觉察内心与身体感受的同时,向内探寻是哪些想法造成了这种情绪。即对感受和想法同时进行观察和把握,
二、童年有多重要
事业成功的女强人极端强调独立,因为幼年曾受到严重伤害,幼小的她软弱无力,只能默默承受。弱小不仅可怕,还代表了屈辱和丢脸,成为她童年创伤形成的潜意识意念。极端强调独立是让她感到坚强不再受伤害的防御机制。过于强势也成为她事业发展的障碍,自我认知帮她认清,成年后的她,已不再需要儿时形成的防御机制。
天才律师却有着顽固的拖延症,尽管他一生都在迟到,却总能把该做的事情出色地完成,因此他从不认为自己需要调整,即使合伙人和法官表示忍无可忍,依然认为是别人反应过度。在合伙人“要么离开,要么改变”的威胁下,他见了心理咨询师。原来,作为独子,从儿时起他就被强硬而苛刻的父母事无巨细地控制,除了服从,不能有任何反抗。对父母严格控制的愤怒和对自己反击之后结果的恐惧,使拖延成为他表达敌对情绪的主要方式,同时也让他挫败发布命令的人,获得权力和控制感。
一名年近半百的女士,却有着近三十年的酗酒史。她的母亲冷漠、难以亲近,无时无刻不在批评。从小到大,在母亲眼里她从没有做对过任何事。为了不让自己在面对批评时太受伤害、太难过,她形成了自我批评的防御机制。成年后无论她多么努力,都觉得自己会被同事和上司认为是最差劲的。在她发现喝两杯能减轻坏的感觉时,慢慢成了瘾君子。
作者本人在17至24岁时倍受突发的内心惊恐和持续无助感的困扰。乘飞机、经过各种洞穴、高桥、悬崖,读到或谈到关于死亡、永恒的话题等,都会引起发作。17岁那年,父母搬家去另一个城市前,自己为了工作必须留下独自生活,在帮父母打包行李期间,突然出现了严重的对死亡和死后的恐惧和焦虑,直到七年后成为精神科住院医生,在同行的帮助下进行自我认知治疗。原来,作者5岁时,妈妈生弟弟差点死于难产。而弟弟的出生,使作者变得易怒,他生气地对妈妈说“希望世上从来没有妈妈这种东西。”害怕这句话变成诅咒,使年幼的他陷入内疚和恐惧。其后不久,作者又经历了外公的去世和邻居在睡眠中突然离世。8岁时家境陷入极度窘迫,因无力还贷被迫搬家,母亲抑郁症日益严重却不得不艰辛度日,常会在晚上哀叹“我就希望能爬进一个洞,然后躲在里面。”每次听到这句话,作者都很害怕失去母亲,他把这话想象成自己和母亲一起在洞穴内,永远在一起的画面。但待他对‘永远’的理解加深,当12岁时,他发现每个人死后都只能被独自埋葬的事实,开始对死有深深的恐惧。那时因家境渐好,母亲康复,少年求学生活的丰富,恐惧很少出现,直到17岁父母再次搬家,他真正和母亲分离。抽丝剥茧的分析,使作者明白,是早期生活的痛苦画面歪曲了他看待死亡的视角,而神学和哲学无法帮助他克服恐惧,是因为相关理论无法揭示他潜意识中的感受和想法。
10个人,10个故事,每个人的情绪问题不同,当一点一点回忆唤醒最早和曾经经历过的类似情绪时,都显示出“早期生活模式是成人问题的根源。” 情绪背后的想法,是追根溯源的线索。
三、给家长的启示
作为普通人,我们自己的内心也许都千疮百孔,有着难以言说和摆脱的痛苦、担忧、恐惧和焦虑。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努力让孩子免于陷入同样的境地。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是我们要学习的,也是要赠予和教会孩子的。关注孩子与人交往中的经历和喜怒哀乐,听他诉说,感受他的情绪,让他的不良情绪有个发泄的出口。在不同的年龄段用适宜的方式和语言同他探讨身边发生的有关生、死、价值、意义和感情的话题。
如果做不到也做不好全部,至少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每当他难过、失意或孤单时,想到一个人会觉得安全和温暖,而那个人就是你——他的父亲或母亲。
四、爱就用心倾听
尽管一直以来,作为妻子和母亲,对于另一半和女儿,我一直在努力做个好听众。看完全书,我发现,我听的还是太不够了。很多时候我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试图用道理去说服和劝慰他们。可是这本书告诉我们,仅仅倾听就能治愈大部分人心灵的痛苦。每个人遇到心结时,第一时间想要找个人倾诉,能够用心且长期倾听的只有身边的亲人。
听却是最难的艺术,不仅需要情绪共鸣的能力,还要能对倾诉者语言或表情中的特别之处敏锐地捕捉和把握,来引导和帮助对方深入自己的潜意识,在说的过程中自我领悟。作者常会问的是“你刚才说那句话时皱着眉头,如果皱眉会说话,他会说些什么?”通常被问者都未意识到自己在皱眉。用对方句子中的关键词继续提问也是技巧之一,例如:“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谈谈这方面的事吧。”“能否详细描述一下‘那种单纯的幸福’?”
学会倾听,不止倾听你在乎和喜爱的人,更重要的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平和快乐就在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