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子孙》引导词和经验参考 - 草稿
上年纪的人:
《匈奴的子孙》,一本珍贵的文学资料,2017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中国东、西部的文化沟通桥梁,解读西部的前世今生。(主要是前面一句话)
青少年:
在西部,不只有荒凉的大漠,千年前那里曾有一条伟大的河流石羊河,孕育了那里的人民和牛羊。《匈奴的子孙》,解读西部的前世今生。(这句感觉效果不大,文艺风受众面少)
马背上的英雄,青土湖畔的故事,追寻西部古老大地的千年记忆,定格一份独有存在。
大众:
在全球浪潮的席卷下,作者不为任何功利,深入西部大地,住进当地百姓家中,将正在消亡的西部本土文化进行定格。
《匈奴的子孙》,解读西部的前世今生。为功利时代,定格一份独特的存在,给世界带来一抹清凉。
《匈奴的子孙》,在巨大的无常下,定格一份独有的清凉。
《匈奴的子孙》,西部文化之旅。了解霍去病打败匈奴的真相,以及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是张德栋老师常用的吆喝,会吸引一些喜欢研究历史的读者)
当读者翻开书时:
本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上部分将西部大地的历史文化追溯到秦汉以前,解读不为汉人所知的历史真相。下部分,作者深入西部角落,对西部本土文化的现状进行观察与思考,也是对这个时代文化的思考。
(如果有读者比较在意历史,就可以说:这些历史一方面源于官方史料,比如史记,汉书,后汉书这类,另一方面也源于西部民间的历史书,因为您知道,很多时候,历史是由战胜的一方进行编写,这样将能更好的还原那段历史。)
写历史却超越历史,写游记却超越游记,每一篇文字都在揭示生命的真理。(这句感觉连在“深度”后面说会更好)
当您静下心阅读,您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一段路程,而是文字背后,西部大地上一个巨大的生命体系。每一个事物,都活生生的呈现在眼前。
大气磅礴。
随机应用的吆喝或导读:
如果您喜欢读有深度的作品,这位作家的作品不会让您失望。
这位作家的每一本作品都非常有深度。
您觉得有深度,您再买。
这位作家的很多作品都被译成英文在国外网站发表(这四个字有点饶舌),在匈牙利,甚至专门成立了雪漠专柜。
(这些是向张德栋老师学习的)
小朋友:
在这本书里,你会了解到西部的历史,那里的人是怎样生活的?西部的本土文化是什么样的?(对家长说,对孩子视野的开拓很有帮助)
对于太小的孩子,要从动物植物和图片角度引导。
有一个实例:
碰到一个喜欢《故乡》的小女孩,大概也就1.2年级,她一直在旁边看《故乡》,我又不断在给来往的大人推《匈奴的子孙》,所以她拿了本《故乡》后,就在翻《匈奴》,我觉得她太小了这本书应该看不了就轻声向她说,这本书等你大一点就能看了。孙老师这时过来引导,告诉她小朋友也是可以看的,这本书里有沙漠上的小动物、小植物的故事,非常有趣。但我前面的那句否定,还是打击到了孩子的信心,她没有再看《匈奴》。
晚上回来,我又重新翻了翻《匈奴》,发现民勤那一大篇里确实讲到了一些小动物,小植物,还有骆驼的很多彩图,蜥蜴的照片等等,非常吸引小孩子,小孩子来的时候,可以直接把图片翻给他们看。不过年龄这么小的孩子最好是家长能一起陪读,如果有家长在旁边,就可以跟家长说亲子阅读,开拓视野之类。
经验总结:
很多句子都可以随意组合,如果年龄在20岁以上,都可以从作品的深度这个角度来引导。杨翡姐的卖书经验告诉我,最重要的是要与读者进行沟通,这些引导词虽然能使读者翻书,但如果找不到一个点深入,一些读者翻翻后就走了,就像易兰老师教我时说的,要找到“对机”。以后其实可以在读者们翻看的时候,选取一个目标,随意的问一句,您感兴趣的是历史还是旅游呢?之类的话,打开一个口子。
这次主要还是我对作品不够熟悉,只是范范而读,有些章节直接跳过去了,看到的东西很局限,所以不太敢进行互动,害怕读者问到一些我不知道的问题,比如,有些读者翻书后会问,这个西部是什么范围?有新疆敦煌这些地方么?这本书里有讲匈奴的迁徙吧?等等。
通过这几天的观察以及与几位老师的交流,发现只要熟悉了作品,能说一些更具体的内容,一对一沟通,成功率就很高。
(备注:引导词不是原创,大多是钟书阁那天对话里的句子,也有宣传片里的句子,序言里的句子。提炼出来仅供参考。最重要的还是互动沟通,了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