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是懒,是没兴趣
平时与家长接触,开口闭口声称孩子懒惰的家长为数很是不少。对于可塑性很大的童年期,冠以“懒惰”的标签也为时过早且过于武断。很多家长也发现,孩子拿起笔来就磨蹭,捧起书来就瞌睡,但是,一旦看起电视就废寝忘食,玩起游戏还能通宵达旦。你说他懒吗?他的“懒”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也无可厚非,为什么?生物本性就是趋利避害,作为生物链顶端的人类,也不能免“俗”。所以,一个小学生,与其斥其懒,不如理解他的没兴趣。若干年前,赏识教育拆解了“愉快”二字,所谓愉快,就是心里愉动作快。只要开心喜欢有兴趣,孩子就会手脚勤快。置之于成人,也是如此。
孩子为什么对阅读对学习没有兴趣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我对学生及其家庭的了解,孩子不爱学习不好阅读,跟他所在的环境密切相关,家长难辞其咎。人既是自然环境的产物,更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虽然未必百分百如此,但是,从比例上讲,这属于高概率事件。这“朱”这“墨”可能是父母亲人,可能是熟人朋友,也可能是邻里乡亲,甚至是有接触的陌生人。而给予孩子最有力影响的则是父母,“一个好母亲胜过一百个好老师。”“一个好父亲胜过一百个好校长。”这可能是带点文学色彩的说法,但父母在孩子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价值是勿庸置疑的。
孩子在家庭中会“见贤思齐”,我有一个年仅12岁的QQ好友,她的父母亲是大学老师,他们每天都会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来阅读,于是,我这个“忘年交”也嗜书如命,中国古典文化修养与见识远远高于同龄人,作诗填词,有板有眼,这一点包括我在内的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望尘莫及。
当然,孩子也会“见不贤而不肖”,如果家长每天都是玩扑克打麻将,孩子耳濡目染,一定也会成为好玩一族。多年前有一个学生,成绩不是很好,后来中学没毕业就回了家,操起了祖辈的行当,每天日出而作,日中而歇,不是很辛苦,而且收入还算不错。可惜,只干了半年多吧,就随着不太学好的父亲职业赌博去了。这样的家长,这样的家庭,孩子想学好都很难,更别奢望他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放大了讲,家庭环境、社区风气都很重要。“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的就是无论有条件还是没条件都得为孩子创造或选择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学生不是懒,是没兴趣环境是兴趣养成的重要因素。关键是怎么做呢?今年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那届孩子还在小学时,我始力推“亲子同读亲子同乐”活动,主题是“我给孩子三十分钟,孩子还我三十年辉煌”。有位母亲这样写道:“我和女儿一起聊天、一起玩、一起学习……我发现,女儿的笑是最美好的东西。每次聊天,我们都会知道对方的一些事儿,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一起做游戏,最开心了。每次都笑得合不拢嘴,甚至感觉到游戏不仅仅是玩儿,同样也是学习。”在玩中学,学中玩,我相信孩子的兴趣必然会愈加的浓郁。今年,这位母亲的女儿跨进了省府师范大学中文系。
有位母亲这样说:“每天吃完晚饭,我们就玩五子棋,前几天她都被我打得落花流水,她很不高兴,说:‘不玩了。’这怎么行?我利用孩子的好胜心,说:‘有本事你赢我呀!’‘但是你得教我窍门。’‘可以。’没想到她的接受能力还蛮高,没几天,我就不是她的对手了。看到她高兴的样儿,我比她还高兴。我们还在一起算24点,一起听读书机里的童话故事,没想到故事情节还蛮动人的。有时候,我嘴里有意无意地冒出一句英语来,只听她大叫:‘妈妈,你的英语怎么这么差!说的什么我都听不懂。’‘那你教我啊。’‘好啊。你听听我是怎么读的。’我的激将法不错吧。”亲子互动催生了为人父母的行动智慧,从而提升了孩子学习的动力。
学生不是懒,是没兴趣孩子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他就会孜孜不倦攻坚克难,途中再大的困难都不会使他的脚步稍有迟疑。只要有了兴趣,“飞蛾扑火”也无所畏惧。这时候,兴趣已经成了志趣,成为他追求的方向,成为他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甚至一生的理想所在。
记住,学生不是懒,是没兴趣。我们家长也好,老师也罢,所需要做的,只有一件最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