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想读书

《大学》后记

2019-03-29  本文已影响14人  Recycler

《大学》后记

文:Recycler

26/373.1788

简版: 没有目的的忙碌都是盲目的

修身安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的主要内容。初次读《大学》,字词容易理解,找一本白话翻译,很容易明白全文的意思。也许是我看书不仔细,书中讲的逻辑我能搞明白,但是如何去实现平天下的伟大目标呢?

为什么要把平天下设定为个人的最高目标呢?没办法,人类的德性。但凡有点能力就想拯救世界。但凡有这么七八个人几杆枪就想当山大王。古往今来,谁人不想拥有天下呢?眼界有多宽,想要拥有的世界就有多大。

要想平天下,就要有治国的能力,要想有治国的能力,就要有齐家的能力,要想有齐家的能力,最最基础就是要修身。如何修身呢?看了半天书没看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惭愧!不过从某本书中有答案。如何修身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简单的说,就是通过“知、止、定、静、安、虑、得”达到修身的效果。这七项做法尤其以“知”为首,也就是说,只要明白了“知”的含义,其他的自然而然就有了,也就达到了修身的目的。用大白话理解,可能有所片面,“知”可以理解为知道,“止”就是停止,“定”就是安定,“静”就是安静,“安”就是安宁,“虑”就是思虑思考,“得”就是得到完成的意思。这些解释是从字面解释的,很粗浅。不过也可以串起来理解修身的方法。

首先要“知”,做到知行合一。知道哪些知识,不知道哪些知识,知道自己的能力,知道别人的能力。知道明白这个基本常识,就知道哪些可以做那些不可以做。也就是“知止”。从理性角度来看,不会的不去做,是正常的事。可是人类有野心,不知道的事也去做。也就无法做到“知止”。如果能走到“知止”,知道哪些能做那些不能做,也就不用为事情结果的胜负而殚心竭虑,不害怕未来的结果,也就能定,能静,能安。有些事情是有过程的,结果并不是一定成功或是一定失败的,成败的关键就是要随时调整策略。这种制定计划,随时调整策略的想法就是一种智慧,就是“虑”。以上都做到了,就可以达到修身的终极目标了。简单的说,就是三思而后行。

我觉得,这一套七连击,只是一个万能公式。我想学习,可以用这个方法。我想交朋友,可以用这个方法。人生百事都可以套用这个方法。修身也不例外。“修”的过程明白了,那么“身”到底是什么?

看一本书,最终领悟一本书,修身,最终修得什么?反正书中没找到答案。不过不用找就知道答案。《大学》的作者传说是曾子,此书也被后人列为儒家的经典,最终又转到孔老夫子提到的,仁智礼仪信。也就是说,用一套七连击的招式,最终变成一个“仁智礼仪信”的儒生。具体还包括“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可以说修身,修的就是这十五件事。这十五件事做到了,也就成为圣贤了。也就具备了齐家治国安天下的能力。

每个人都修身之后,平天下是次要的。毕竟人们的准则一样,互相谦让,不会发生争天下的惨状。修身最终还是要让个人成为天下苍生中和谐的一份子。创造一个世界环境,栖息在这个世界里。

为了解释“修身”,一位老师用了大量的佛学知识,又把人绕晕了。我在想,为什么不用道家的知识解释“修身”呢?儒家修的身,和佛家修的身,以及道家修的身,再加上基督天主伊斯兰所修的身,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都在创建一种游戏规则,让个人能和谐的融入这个游戏。丢手绢的和跳绳的,都是很好的游戏,但凡一起玩任何游戏都很好。但是有点问题,同时存好几个游戏,就存在问题。都是王婆卖瓜,都在夸自己的好,能互不侵犯和平共处的,我们能看到几个。

儒家修身注重仁智礼仪信,道家修身注重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佛家修身注重色亦是空空亦是色,基督修身注重爱,其他宗教不清楚。但凡能在现在社会依然存在,不管他们的重点是什么,但是他们的本质是爱他人和不伤害他人。爱他人和不伤害他人从大面上看是一个意思,但是一个主动一个被动,这也是他们的矛盾之处。

有些人认为,只要能形成统一的规则,而又能甘之若饴,这样岂不是也修身了。如果弱肉强食成为游戏规则,打打杀杀成为家常便饭,无所谓,习惯就好。是不是修成这样的身,也可以呢?如果乱用职权,贪赃玩法,法律全凭关系,当习惯了这样的游戏规则,自己又能心静如水不起波澜,这算不算修身修到家了呢?

修身虽说要知道环境如何,与环境相适应。但是有些环境还是不去适应为好。修身,为正义和真理而修身,知道不能做,但是偏不停止。如此才能创造另一种环境。

“大学”给了我们修身的方法,但是我们还需要明确修身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修身的环境,并不是所有的环境都应该去适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