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让选择回归理性
这是鱼大花的第80篇原创
最初接触到“设计思维”这个词是在刷抖音时看到一个知识博主分享“提高收入,应该学点什么”的主题,其中提到学点什么主要是要掌握三个基础模型:设计思维+AIDA+影响力。
因此先找来了关于“设计思维”的资料,其中看了一本书叫做《设计思维玩转创业》。
书中说到一句话,解开了“设计思维”的面纱。“‘设计思维’并不神秘,它是一套引导我们踏实思考的工具,让我们在无知中找到出路”。
这本书主要是写“设计思维”在创业中的应用,也就是如何能针对目标客户,设身处地地探究并且研发出一套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的思考模型。
我先说个反面案例,以前跟着公司做过两个电商创业项目都失败了。虽然我不是决策层,但在做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是为何选择这两个市场的——那就是道听途说+拍脑袋。选择一个市场,然后入住电商平台,再找供应商、建店铺上产品,做一些引流动作(刷单和买广告位),最后等待平台给的自然流量。
当时进入的这两个市场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市场了,我们半途进入,走得是跟别人一样的模式,但无论是产品价格还是品类都毫无竞争力。
这两个项目在进行的过程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反馈,于是慢慢流产。
如果利用“设计思维”的模型去做一个决定,那么第一个阶段则是发动团队成员对市场进行基础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抛掉所有的自以为是,尽可能多地搜集信息。除了搜集二手信息之外,还要要亲身成为一个消费者去体验,这样获得的观察更加直观。
第二个阶段,就是从已知走向未知。这个阶段已经有了大量的信息,如何把所有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整合,并且找出创新的点子。当然在这个过程很可能会没有任何收获,也可能方向跑偏不落地,这个时候就要再重头再来。
如果前两个阶段进行的比较顺利,接下来就是要进入到第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把想法输出成简单的原型并且投入市场检验。原型是为概念、想象与现实搭建一条重要的桥梁。就像设计师帮你设计你想要的室内空间,首先设计师会根据他的理解做一个模型出来,这样你就能直观地看到是否存在问题。
但有的行业或者服务不是直观可见的,这时候可以把创想变成小成本的落地投入市场,检测反馈情况。
像我之前所在的公司,因为本身有自己的主营业务,所以老板会投资一些新项目,但即使很有钱,如果没有一套很好的创业模型支撑项目从0到1,那么投入再多钱再多项目,也只是在碰运气。因为从本质上来看,都是凭感觉做项目,这种决策是非理性的。
刚才说到“设计思维”是帮助我们踏实思考。了解这套思维的整个过程不会觉得很陌生,反而觉得每一步进行地理所应当。
如果从结果反推,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决定,那么“设计思维”的每一步都会告诉我们明确的答案,而不是“觉得......”“我认为......”“我感觉......”这样一些非理性的判断。
“设计思维”除了针对客户的需求,还可以针对其他方面,比如公司管理,服务优化等等。其实在做个人决定时也可以用到“设计思维”的模型,比如选择事业、工作、学校、城市等等,也可以用这套方法来给自己助力。
大部分人做选择都是靠道听途说,凭直觉和经验做的决定,这样得到的认知很片面。而是应该保留已有认知,重新打开触角,像一个新手一样去认真收集信息。获得大量信息后再结合自己的目标对信息进行处理,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前一篇文章,我写了自己遇到渣男的经历,其实这就是一个只凭借直觉毫无理性的行为。看到对方的一些表面,就觉得对方上进、努力、孝顺、有礼貌等等,然后一头扎入我以为是爱情的感情里。
这几天接触了一个词叫做“恋爱脑”,讲得就是在爱情里面的人会自我陶醉,把对方看得非常完美又会忽视了他的问题。
对于相互不了解的双方还是多留一些时间获得对方基础信息,当然越全面越好,然后再根据信息判断对方是否是能跟你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人,而不是因为有了好感就匆忙做出一些决定。
“设计思维”其实就是帮助自己,让选择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