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召良:社交焦虑的角色扮演技术
角色扮演是心理咨询中经常被使用的咨询技术。在社交焦虑障碍的咨询治疗中,应用角色扮演技术可以达到如下目的:识别和修正社交活动中的自动思维;进行社交焦虑暴露,增强患者对焦虑状态的适应能力;处理患者在社交活动中的生理唤醒。
01.识别和修正社交活动中的自动思维
有时候患者可能并不会报告自己在社交活动之前、过程中和之后的自动思维,心理咨询师设计模拟的社交活动就非常有必要了。通过让患者参加这个模拟的社交活动,咨询师就可以询问患者在参加这个活动之前、过程中和之后的自动思维。
豫浩同学担心和他人交流时别人会认为其目光有问题。心理咨询师安排了一个角色扮演项目,让他与女老师请教数学题,女老师由心理机构的女性工作人员扮演。
一旦确定角色扮演任务并准备好相关素材后,心理咨询师就开始询问他的情绪体验和自动思维,豫浩说自己比较紧张,担心老师认为其眼神不对,认为他看了不该看的地方。
然后正式进入角色扮演环节,在向女老师请教数学题的过程中,豫浩低着头不敢看老师。这时咨询师说暂停,立即让豫浩报告其情绪体验与自动思维,豫浩报告说自己非常紧张,对于老师的好多话,他都没有听进去,他觉得老师说话的语气比较强硬,不喜欢自己向她请教问题,好像给她带来了麻烦。
角色扮演完成后,咨询师让他回顾整个角色扮演的过程,并询问他这个时候的自动思维和情绪体验,豫浩同学报告说自己很自责,觉得自己表现不好。
识别了患者各环节的自动思维后,咨询师可以应用前面介绍的通用自动思维技术对其自动思维进行处理,得到替代的思维(即新认知)。
接下来,咨询师会建议患者再次进行相同的角色扮演,不过这次按照新的认知进行扮演。一旦患者在模拟社交活动之前、过程中和之后能够按照新的认知进行思考,就能产生新的体验。
经过与患者讨论并且邀请女老师的扮演者来反馈对豫浩同学的印象,这让豫浩认识到老师并没有认为他的眼神有问题,也没有指责他给自己带来麻烦,老师也没有认为他表现不好。
豫浩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得出新的思维:
①角色扮演之前:老师喜欢学生向其请教,不会认为我的眼神有问题;
②角色扮演过程中:老师希望听到我的反馈和对问题的理解,愿意我在必要时看着老师的眼睛;
③角色扮演之后:我表现还好,老师对我挺好。
得到新的认知后,咨询师再次安排豫浩进行角色扮演,在这个扮演过程中要求豫浩按照新的认知进行。
在社交活动之前、过程中和之后三个环节中,只有豫浩调整了认知且情绪体验改变了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
最后,咨询师与患者进行回顾和分享,比较前后两次角色扮演的感受差异。
通过这样的对比,患者就能意识到新的认知对自己有效和有用。在此基础上,咨询师可以嘱咐患者在现实生活中按照新的认知去思考和行动。
02.社交焦虑暴露,增强焦虑忍耐力
体验焦虑情绪是社交焦虑障碍的重要症状,患者为了避免体验到社交焦虑情绪,往往会回避社交情境,这样就会影响患者正常地发挥社会功能。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帮患者进行暴露。这种方式既非想象暴露,也非现场暴露,它是对现场暴露的预演,如果角色扮演暴露取得了成功,它就会对患者的现场暴露有着促进作用。
除了安排想象暴露之外,如果有可能,我们可以安排角色扮演方式的暴露。角色扮演的主要目的和想象暴露一样,旨在增强患者对焦虑情绪的忍耐力。因此,角色扮演暴露需要等到患者的焦虑情绪出现明显下降时才能停止。我们还是以豫浩向女老师请教数学题为例说明。
心理咨询师安排豫浩同学进行角色扮演,具体的社交任务是向女老师请教数学题。整个活动持续时间是1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他需要看老师的眼睛至少10次,每次停留时间不能少于2秒,如果他迟迟没有看老师的眼睛,咨询师就要敲一下桌子以提示他。
女老师由心理机构的女性工作人员扮演。一旦确定角色扮演任务并准备好相关的素材后,心理咨询师就会询问他的焦虑情绪分值,豫浩报告为4分(满分10分)。
正式进入角色扮演环节,在向女老师请教数学题的过程中,时间已经过去了2分钟,他还是低着头不敢看老师,这时咨询师说暂停,询问他的焦虑强度。他报告为8分。
然后,继续进行角色扮演,时间又过了1分钟,咨询师敲桌子提示他看老师的眼睛,他看了,咨询师问他焦虑值分数,他报告为9分。
咨询师让他继续请教,每隔1分钟敲一下桌子以提示他看老师的眼睛,每次看完老师的眼睛后,他都要报告焦虑分值。第一次角色扮演,他一共看了老师的眼睛6次,焦虑分值从4分升到9分,结束时回落到7分。
经过几分钟休息和回顾,咨询师又有安排了4次角色扮演,第二次豫浩的焦虑值最高为8分,最后回落到6分;第三次的焦虑值最高为6分,最后回落到4分;第四次的焦虑值最高为6分,最后回到了3分。
03.应对社交活动中的生理唤醒
在社交活动中,患者的焦虑情绪会引发生理唤醒,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脸红、手心出汗、手抖、脚软、尿频等。
一方面,这会让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另一方面,患者也会认为他人能够发现自己的焦虑,并据此看扁自己。
此外,当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生理唤醒方面,会让患者在社交活动中表现欠佳,而糟糕的社交表现又会反过来强化患者对自己的否定评价。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处理患者在社交活动中的生理唤醒问题。
处理生理唤醒时有两个不同的目标:一是向患者证明其生理唤醒表现并不会被他人看出来,二是患者在社交活动中应当把注意力从关注生理唤醒转移到关注社交任务上,让自己有更好的社交表现。
对于第一个目标,咨询师要向患者证明生理唤醒并不容易被他人看出来。主要的做法是让患者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人观察表现,角色扮演结束后,邀请他人客观报告其是否有发现患者的异常反应。
整个角色扮演过程要被录下来,扮演结束后,让患者本人亲自回看录像,看自己能否从录像中看出自己的焦虑。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还可以邀请患者故意夸大或关注他们通常试图隐藏的焦虑症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他们知晓:
① 人们不可能注意这些,或者即使注意到了后果也微乎其微,自己能够承受;
② 他们的实际状况要比他们想象的好,很多自身的不适应表现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明显。
对于第二个目标:
第一步,在第一次角色扮演过程中,患者可以按照原来的习惯进行,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可以更多关注自己的生理唤醒表现。扮演结束后,邀请观察者报告观察印象,然后让患者观看角色扮演录像,了解自己的表现。
第二步,患者要关注社交任务,努力接受自己的生理唤醒,不在意生理唤醒,尽量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交活动上并尽力完成社交任务。再次要求观察者报告印象,患者观察录像了解自己表现。
第三步,反复进行角色扮演,练习接受生理唤醒,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交任务上,经过多次练习患者就能更好地掌握这个技巧,并且在观察者的报告中和回顾录像时发现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交任务而非生理唤醒上能够让自己有更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