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亚洲随笔旅行•中国华中

山间问我(三)

2018-08-25  本文已影响46人  我是柳如是

龙洞

山里,特别是大山名川间,少不了许许多多的洞穴,大多是溶洞,是历经地表几万年的变化而成,且有共同点: 清凉,有各种奇形怪状。不过,有的要划行其中,有的却可以步行其中。

龙洞也是这样,需得下到地下三层,才能进洞。

山间问我(三)

进得洞来,如入仙境,声光影色,眼花缭乱,且凉爽袭人,夸张一点的,甚而至于要打哆嗦。 赶紧把那防晒服套上,权当防寒罢了。有人在那边大喊大叫,美不胜收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虽然有些俗套,也算辞已达意。

山间问我(三)

这个洞呈立体环形,西进东出,螺旋而下。我们摸索着前行,(因为光线不大充分,或者眼睛不大好使吧),触摸着石钟乳,倾听耳边泉水叮咚,真真赏游其间,好似进入梦幻世界,亦真亦幻:水帘洞?隐水洞? 我在想,这个龙洞,以前会不会真有仙龙出没?不然,这武陵山区为何有龙缸,龙洞,龙船调的说法,一切仿佛都与龙相关。至此,我急急双手合十对着洞上方祈祷,祈祷这龙洞能够福佑周遭人民,每年风调雨顺,子孙兴旺发达,或者这福分能够惠及每位虔诚的游客,事事顺心。

正思忖着,戏精上场了,大家看哦。此戏精身倚着一块巨石,头调皮地偏过来,叫嚷着,快给我拍一张,拍一张。我腰都笑弯了,迅速地给他个特写。哈,真是境遇造人,这个平时一本正经的大闷骚,此刻完全变了个人,活泼,欢快,有如17,8少年。

山间问我(三)

他还勒令我按他的要求拍了一堆堆照片,算了,还是不上了。不然要笑死大家了。

有戏精相伴,我们一路拍,一路看,很快把这快乐的时光消磨完了,等到出洞口时,才发现,依依不舍是我心,留恋不去乃余情。在洞口,我伫立良久,留念的可能是清凉,也可能是传说,也可能是一种对神灵的敬畏。


龙船调

鄂渝交界的巫山地界,是湖北龙船调的发源地。

龙船调,原名种瓜调,是生产风俗的歌曲,后演化成划彩龙船时的唱腔,因而称为龙船调。此曲起源于恩施利川柏杨坝镇,后经歌手,艺术家传唱,走向全省,全国,以及全世界。因而“龙船调”被定位湖北省的民歌。这首曲子,也无所谓谁作曲,作词,是百姓集体创作。有如汉乐府之类的曲调。

其实,全国有很多类似的民间曲调,譬如,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河南豫剧花木兰,广东南调敬德背鞭,昆曲牡丹亭等等,也都深入人心。 然我独独钟情龙船调,因了那一个“龙”字,因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都是龙子龙孙。管他外国人咋看,反正我们就是尊崇,龙脉之地,龙气罩人,华夏民族和龙的渊源,述说起来,无穷无尽。

山间问我(三)

我们侧耳听听,龙船调。妹娃要过活,哪过来推我嘛?

我来推你嘛!

这么有腔调的民歌,可以听听的。我们不是只能听英文歌,听日语歌,听流行歌,听西洋乐器奏出曲子的。源于民间的各类小调,小曲,如果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都不失为经典,值得永流传。

诗经,不就是源于劳动人民生产活动中的么?

山间问我(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