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有感成功的奥秘
很多显而易见的道理不足以道明事情的真相,一个人的成功(在各个阶段)不仅仅是三分靠打拼,七分天注定。
比如说健康,有些农村百岁老人,吃着简单的食物,营养、医疗条件等都不能保证,却比那些吃着特供食物、吃着大把保健品、动辄去顶尖的医院治疗的高干更健康,于是人们就总结出,空气好、吃着绿色植物就能长寿。
比如说成功,有人智商、勤奋度、情商、细节处理能力都不符合某些成功学大师要求的那样,但就是轻而易举的赢得了别人苦哈哈工作半辈子积攒的财富,于是人们就总结出,此人抓住了机遇。
果真是这样吗?
《异类》这本书拆解了成功的奥秘。
1.“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
圣经里面有句话;“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充分显示了市场经济下,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道理。一切都是有积累的,有的是正向积累,有的是负向积累,如果早期不具备远见卓识,以后的差距会越拉越远,这些积累,可以是眼界、学识、在适当年龄段应当去经历的一些体验等等各方面。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孩子应该尽早去接触尽可能多的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实践出真知,在处理具体事情中,经历了长期的实践打磨以后,孩子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具备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一切从自身摸爬滚打得来的经验,总要好过什么都由父母去包办代替,将来到社会上了,该走的弯路,一样也不得少,到时候碰的头破血流,花的代价更高,回首看看当初勇于承担风险选择的同学,已经被别人远远地甩在身后。
马太效应说明一个道理,优秀的人会因为不断积累的先发优势而一直优秀下去。
那么,如果因为之前没有做这方面的积累怎么办?是不是该放弃?
拿自己来说,以前没有认识到女性需要经济独立获得别人尊重这个道理,被家庭灌输的概念就是,女性应该把家庭搞好才是正业,加上小孩需要照顾,丈夫一心扑在自己的事业上,安全感也是没谁了。那时候人际圈子狭小单纯,都是些宝妈们,身边没有优秀的女性能让自己感觉自卑——其实有时候在想自卑也是个好东西,像自己这种喜欢挑战的自尊心又特别强的人,就是需要一个契机去证明自己的能力,才能让别人带动自己的提高。现在想来,一个人的圈子尤为重要,互联网时代,人际关系不囿于条件所限,想认识什么样的人,哪怕住在偏远山区,都会通过各种渠道结识优秀的同类人。而且各种信息获取也方便了很多,学什么东西只要下定决心,不受别人干扰,是很容易办到的事情。
好在自己在慢慢开始接触社会中逐步认识到,自信、自尊、自强、自立这几个现代女性应该具备的特点,都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个低端劳动者,还应该做一个受社会尊重的人,一个有余力去帮助别人的人。
有了强烈的动机,就应该结合自己的价值观去选择相应的职业,一定要是符合自己特质、做起来不牵强、而且越干越有劲、能轻松上手的职业。就像选书一样,一个有意思的自己能够钻研进去的领域,哪怕再生涩,读起来也会津津有味;一个表面热热闹闹,哪怕情节再吸引人,再畅销,没有在自己的规划范围之内,就无异于浪费时间。所以选择职业和项目,不仅仅要考虑到挣钱多少,还要考虑到这件事情有多大的社会价值,能给自己带来多少人的尊重,能帮助多少人。
选择好以后,只需要持续的关注有关这个行业的各种信息,大量收集,并且做一个有心人,如果自己做的话,有哪些可以用在自己的工作中,有哪些可以用在事业的开拓上,有哪些可以用在应对将来事业有可能出现的危机中。
2.“一万小时理论”
做任何行业都有一个积累,不论是偏技艺类的也好,还是偏情商素质类的也罢,都需要有长期大量的实践去打磨,一万小时这本书我没看过,不过我的理解,应该不是机械的去重复地做做做吧!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复盘才能真正认识到应该在哪个地方要刻意练习才能越做越好。以前自己没有复盘的习惯,看过很多书,却没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状况以后要改变,从写读书笔记开始,结合自己的感悟看看哪些可以为自己所用,哪些对自己的思想有促进迭代的作用。
前一年时间,突然网上知识付费类的内容火了起来,各种APP里面可以学的东西太多了,一时间眼花缭乱,这也证明了,我们将迎来一个重视个体的时代,任何人,只要能给别人带来帮助,他的付出都是有价可依的,这些爆炸性的知识信息冲击着人的大脑,于是自己这也想学那也想学,报了十来个课程,现在一直在听的也就是李笑来的,唯一一个课程我听了一遍又一遍,其实好多课程都只是讲方法论,对概念的模糊不清,造成了自己选择和判断有误,听了再多,做的时候还是不会。有个词叫“正本清源”,如果“本”都没有弄明白,怎么会去做正确的事情呢?老师讲的那么多也记不住啊。
所以,第一,要在自己感兴趣的行业里面深挖,大量的做练习;第二,对任何事情要看清本质,弄明白原因,才能有正确的解决方案。
3.“运气”与“时势”
要自己学会判断,什么是真正的机会,什么是困扰心智的一场游戏。机会来临的时候,总是被多数人不看好的,而人们往往惧怕吃亏上当,所以总是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再怎么做,其实这是来源于自己的安全感,不过,最大的安全感来源于自己的知识和眼界。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在选择之初,可能仅仅是凭个人的一时新鲜,这时候家长就起到关键作用了,能投入多少的沉没成本,对将来的判断能有多大的把握,真的是很考验父母的心智了。
所以,现在学这么多东西,了解各个领域的发展,不能说全部的都能去钻研它,但最起码孩子在学的在接触的知识,自己也找来看一看,这样,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也能提一些意见,总好过孩子因为父母的无知错过大好的机会。
所以,运气与时势,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考验的还是父母的眼力吧,择校、择业、择城、择偶,哪一样父母都想去参与,但是自己都是信息绝缘体,自己又怎么可能给子女多大的帮助呢,只能使他们重蹈覆辙,陷入自己这一辈子的循环。
4.“实践智力”
智商很高,聪明绝顶的那些人,性格多少有些孤傲,他们总认为别人不如自己,总是陶醉在自己做题做事的技巧上,仅仅这样也就罢了,他们养成了一种习惯,什么事情都靠自己去解决,而且耻于下问,因为别人都不如他啊!而现实社会中,鲜少有工作是靠自己独立完成的,就算自己做技术的,做自由职业的,做艺术家的,不也是要靠与别人的合作才能推广自己的主张吗?所以,“实践能力”,是一种评估当前形势,并总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的能力。
说到底,其实与自己的关系没有那么大,跟家庭教育和出生环境的关系非常大,一个家境良好的孩子,会敢于表达,并且通常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中知道如何才能达到目的。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一旦形成,要改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除非,经过后天的努力可以练习,让自己多做一些这方面的训练。
协同培养策略注重开发孩子的天赋和潜在技能,培养他们的权利意识,而自然成长策略则把孩子的成长当成自己的事儿,对这些父母来讲,抚养孩子仅仅是责任而已。
当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是他们家庭对孩子的独立性、社交能力有多大程度的正面影响,就见仁见智了,毕竟成功的例子不多。而另一些,父母有意识帮助孩子创造条件的家庭,孩子获得更多的潜在资源,让孩子不仅有更强的权利意识和阶级优越感,有机会站在更高的起点,这就让他们适应强者的心理定位,会更有信心获得他们想要的资源。
5.文化的力量
文化传承,是一种很强的力量。东方人和西方人不同,日本人和中国人不同,北京人和上海人不同,从小生长的环境,耳濡目染的教育里包含的判断是非、好坏以及道德的标准,怎样做选择,这些就是文化,对人的三观起着重大的作用。
当自己的生长环境限制自己的发展,就要有意识多了解别人的文化,从历史的渊源去中肯客观地评论优劣。当自己去的地方多了,接触到各个地域的人多了,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以及文化的形成,自己就知道怎么判断。而不是一个事件出来后,左边听听有道理,右边听听似乎也有道理,没有自己的判断,急于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什么事情都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有自己的观点。
6.热爱困难
现在流行一句话,叫“逃离舒适区”,别说我们普通人连走都不愿意走,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极其不情愿的离开舒适区,更遑论视舒适区为洪水猛兽,飞奔而逃去向往那令人恐慌的困难了。说实话,我做不到。但是,有一个方法,就是列出如果做到以后我会有什么样的利,什么样的弊,做个T字表,写的越多越好,最好触目惊心,最好看到弊以后深深的刻在自己的脑子里,这样,也许能做到热爱困难,因为热爱克服困难后带来令人心旷神怡令人虚荣心爆棚的各种好处。
其实,这是一本非鸡汤的成功学书籍,不是盲目自信,不是自我鼓励,不是傻傻坚持,也不是需要我们一定放下自尊去争取利益。实实在在地分析,用大量事实去揭示成功的奥秘,拨开云雾见青天,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看一下,正确的指点,会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