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齐云山
趁着周末的光景到齐云山走走。迎着车子的风雨将前挡风玻璃糊得几乎看不见路,虽有点担心,但车还是慢慢往前走着。
路途倒不很远。沿江而行,旁边的新安江有好几处地方小巧的像河。前方,岔路中的一块竖立的巨石,上刻三个大字“齐云山”。我们将车停在临江的一排商店前的马路边,沿江边的石道往前走。
雨小了很多,天也没那么暗了。路边隔几步就有一株高大粗壮的枫杨,浑身长满青苔,像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江边,默默迎来送往着各路的宾客。
视线的前方桥面上一座连孔的石桥,高高地平架在江面,桥身长出了许多绿草,配合着桥身的斑驳更显得古朴。桥边的木制介绍牌上用中、英、日、韩四种文字说明:登封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桥为十墩九孔拱形结构,全长148米,宽8米,高12米。
由江边的石阶登桥穿过石牌坊,视野顿时开阔,雨水把一切都洗刷的更加清澈。江水缓缓绕山而来,江面、青山、白墙青瓦,一幅自然山水的画卷呈现在眼前。
下桥,穿过村落的小巷,就来到山脚下的石牌坊,牌坊总意味着开始。
雨时断时续。脚一旦踩在登山的道上,就不可能收回了。由于下雨,也由于本地人少的缘故,山道上见不到几个人。不免让我想起鼓山的周末,那无论晴雨的人群,仿佛赶集似的常常将山道堆得人满为患,即便到了晚上,拾阶而上的锻炼者依然络绎不绝。
往上过不多久就穿过一个亭子。看看木牌的说明。九里十三亭:齐云山素以“道”闻名,古之先贤在谋划整山布局时,无不求与道数相契合。在短短1.5公里的山道上建有十三座风格迥异的亭子……
山道不宽,陡峭处不多,总体上没耗费太多的体力。亭子也各有特色,半山处的亭子里有小卖部,还有几只母鸡在里面躲雨。道旁的树木繁茂,与鼓山相似,只是树种有所差别。由于属丹霞地貌,这里的石阶磨得久了都显出些红的底色。
快到山门的亭子,遇到一位半瞎的老者,隐隐透出点道士的味道。他先是打问我们从哪来,然后告诉我们小心别被山上的道士骗了。攀谈中,他让我们说出自己姓氏的先祖名人,可以猜到我们的名字,可惜这把戏太拙劣。
通往山门的路变得异常陡,像是个隘口。据说这里早年间有土匪盘踞,凭借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山门是一座传统的城楼,墙面刷成了故宫的颜色,中门加左右各一个边门,城楼上有两层飞檐斗拱的四角楼,与山下传统的徽派建筑呈现出不同的样式。从这里买票进入,里面才是真正规划好的齐云山旅游景区。
山门旁边是索道区和一座瞭望亭。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了,山上游人渐多。从山上往下看,白色的雾气升腾起来,眼前一片迷蒙。想必从山下看上来这里一定是云遮雾绕,“齐云山”故此得名吧!
站了一会儿,山风渐起,白雾飘散,远处的青山、眼底的白色建筑都慢慢显露出来,恍惚间生发出俯视人间的况味来。
下山了。路上似乎多了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