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不是一个激进的词汇
内容统筹:读了么@duleme.cn
作者:马克週
♨
前年生日的时候和朋友去双井的一家小酒吧看Talk Show. 表演者是一个“德艺双馨”的洋帅哥,时而自弹吉他唱民谣,时而讲中英双语段子活跃气氛。期间,小哥有几次讲到颇具男权色彩的段子时,都会拍拍胸脯: "I am a feminist." 每到这时,现场就是一阵阵笑声。
大家都明白他是在活跃现场气氛,而对feminist的强调则是搞笑的一部分。那之后,尽管没有什么刻意,我却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关于女权主义和女权运动的资料。在国内,时不时我们会就一两件涉及这一主题的事件展开激烈探讨,不过大部分人还并不了解何为女权,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明显与女权主义相违背的价值观。
❀女权主义的几个阶段
1、为女性发声
从两百年前女权运动兴起到今天,正如它的名字所昭示的,女权主义的第一要务视为女性争取权利。这句话的前提是,在这个男性主导的人类社会中,女性是作为“异类”存在的“物种”,女性是被歧视甚至压迫和伤害的。不论是极端如印度南部接连出现的轮奸案,还是近几年国内出现的女生人身安全案件,女性的安全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安全尚不能保证,受教育、就业、婚姻生活中的歧视就更难以消除。对于今天的女性而言,她们所面临的歧视和不平等仍然处处可见:就业、婚姻,甚至如何打扮自己,都被一股看不见的社会压力笼罩着,很多时候她们所做出的选择,并非出自主观意愿,而更多是为了迎合社会对她们的期待。
曾经听过这样一种观点,“女权主义”这个词太过激烈,还是“女性主义”更合适。这个说法有较强的迷惑性,因为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对“女权”二字有一点不适应,至少是在最初听说,尚不了解其内涵的时候。而“女性”二字就柔和多了。那感觉就像是,你们女人不要太冲动,温和优美的用女性主义表达自己的立场不就行了。看出来没?这还是典型的男权思维作祟——
只要你们在我们男人喜欢的样子下发声,不要突破这个界限,我们就会支持你们;过分了可不好呦。
实际上,女权主义的本质不是女权高于男权,而是性别平等主义。之所以以女权为名主要是因为在其出现之初,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被压迫现状远远严重于男性。
女权主义是一系列政治运动、价值观和社会活动的集合。这些活动和价值观念的共同点在于:为女性在这个社会上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经济、个人和社会权益。——[观点] 女权主义基础知识
话是这么说,但男权社会下女权主义者的日子总是不那么好过。有时候“女权主义”还会被人拿来当做捞金的幌子,社会对于女权的反感也就不难理解。这种反感自然招致女权主义者的回击,而越是回击,社会越是反感。
强烈的反感情绪,恰恰说明社会对于女性权利蔑视的严重性。在这样的语境下,“女权主义”实际上承载了一种“矫枉必须过正”的战略性内涵——越是被反对,越说明男权社会根深蒂固,也就越需要强大的女权思维击破。
矫枉必须过正。似乎只有造成这样的“大反差”才能够真正触及到问题的根基。
结婚或者不结婚,不论是选择怎样的人生,都是一个人活在世上再普通不过的事了,无所谓光荣 ,也无所谓不光荣。只不过,我个人觉得,在当前这个社会环境下,提出“剩女也光荣”着实不妥,但不妨换成“不结婚也光荣”。你肯定会问,为什么要纠结在光不光荣上?答案很简单,“矫枉一定要过正”。当一种思潮过于强大,要想遏制甚至逆转它,人们必须使出比这种思潮更强大的逆向力量,才能扭转局面。——SK-II相亲角:它让我们正视如何与父母沟通的问题(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E1MjQ3MQ==&mid=503173626&idx=1&sn=92fd6564ac8a7714c064b479e437fdca#rd)
2、为男女都发声
随着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这一理念的讨论甚至争论日益丰富,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人用“男人也有不平等”来反驳女性争取平等的呼声。
在网络上,不少女权主义的文章下会有这样的留言,“你一直在强调女人受压迫,难道男人没有吗?”,或者是一些更具体的争论:“在女厕安装报警器预防性骚扰,为什么不在男厕装,其实男人被骚扰也不在少数啊。” 尽管人们借此否定女权主义是逻辑混乱的做法,但这些异议仍然可以让人们重新思考关于男人和女人在这个社会上所应获得的权利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则是对女权主义的全新认识:原来一直以来,只为女性追求平等权利的做法有它狭隘的地方,“女权”只是一个名词,它的本质其实是性别平等主义(Gender Equality)。
性别平等主义的呼声近年来越来越大,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由联合国妇女署(UN Women)发起,英国女演员Emma Waston担当全球爱心大使的HeforShe运动。不同于上一个阶段单纯的女权主义,HeforShe代表了性别平等主义的诉求:男人和女人一样,都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压迫——
“男人就应该身强力壮,有男子气概;男人就应当承担家庭的责任;男人就应该努力工作,奋斗到底……”
HeforShe 是一个由联合国妇女署发起的,致力于性别平等的团体性运动。活动目标在于吸引更多男性加入到促进性别平等的团体中,让更多男性意识到性别平等、女性权益的重要性并自愿进行宣传。HeforShe 希望打破传统的女权主义者形象,让更多人意识到女性获得平等的权利对男性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性。(官方网站:www.heforshe.org)
通过将男人吸纳进HeforShe运动,Emma和联合国妇女署希望人们意识到女权主义的本质实质上是性别平等主义。之所以强调女权,只是因为当前女性受到的不平等对待不论从数量还是恶劣程度上都要比男性的遭遇更值得担忧。
HeforShe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认知:那就是当男性开始主动反抗社会附加给他们的性别歧视时,女性也会从中受益——如果社会不再“强制”男人变得强势,也就不会有人批评女人变得强势,变得“男性化”。
3、无声胜有声
女权主义的最高境界是没有女权主义。此时,性别平等主义已经成为主流价值观流行于人类社会;因此,不论对于男人还是女人,性别已经不再是一个可能构成歧视或不平等的因素。人们不再以性别作为追求平等的出发点。此时,社会上的不平等还会以其他形式存在,平权主义仍然会存在,但性别平等主义已然载入史册。
❀权利不平等的后遗症:不了解也不愿了解强大的女人
不论女权主义处在哪个阶段,它的目标仍然针对人类最基本的需求:获取基本权利。对于一个人类个体而言,获得与生俱来的平等权利只是活下去的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学会独立(心理独立,经济独立等),认识真正的自我,并尝试发掘内心的潜力,释放自身能量。活着,就是一个释放能量的过程。当我们的能量耗尽,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当女性学会了独立,意识到了自身的潜力和能量源泉之所在,他们就会变得日益强大。而这种强大,其本质可能是对男性的消解,甚至颠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女性由于没有男性的阉割恐惧,因而无法被完全社会化(男权社会化)。这就好比只有男人能够完全被男权社会同化,因为男女存在本质的生理区别,所以女性一直都是一个与男性“对立”的存在。
当女性的潜能被发掘出来,获得充分的自我认知后,她们的强大就不会局限在类似宫斗这样的戏码上,而是对男人(男权社会)的颠覆与反叛。比如《纸牌屋》中出走的克莱尔·安德伍德;《权力的游戏》中的龙女丹妮莉丝·坦格利安等等。
女性的强大体现在对男性的消解和颠覆上,而不是像宫斗剧那样,女人之间无止境的战争。
“杀夫”的意象可以在精神分析流派的女权理论中找到照应。作为其讨论基础的弗洛伊德理论认为,男性从童年开始形成了“阉割恐惧”和“恋母弑父情结”,成年过程中通过社会化转变为对父亲权威的认可和继承,而女性则因没有阴茎产生自卑、压抑和自恋的心理,她迷恋和崇拜以父亲为象征的男性,嫉恨女性。精神分析的女权主义则由此产生理论批判,认为这种区隔不是必然的,理应打破社会对这些生理区别的构建,为男权文化“去势”。因此,女人的强大并不体现在能够抢赢别的女人,而是在于对夫、父、兄乃至整个男权权威的消解和颠覆。——[观点] 如果芈月放到美剧里能活几集?
其实,女性追求平等的权利和获得权利后如何对待男人是两件事情。每个人都天生被赋予这些权利神圣不可剥夺,而现如今,由于女性仍然处于弱势,女权主义仍然处在发展早期,人们还没有听到太多来自女权主义者的声音。这样的现状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们(尤其是男性)对于真正强大的女性的想象可能有所偏差,甚至完全偏离。
在一篇关于《芈月传》的评论文章中,作者这样看待该剧编剧和导演对于“强大女人”的幼稚理解——
《芈月传》并非没有对她如何习得治国能力的描绘:从小聪明喜欢读书,来月事时显示出对女性命运的不满,帮秦王筛读策论,跟秦王讨论国政等等。但正是这些描绘让人发现编剧对强大女人的想象捉襟见肘到难免好笑,聪明、好学、美丽再加上一点运气,就足以让一个女人在男人的政治世界里权倾天下吗?果真如此,战国有100个国家恐怕都不够女人们分。与她的原型秦宣太后相比,电视剧中的芈月可以说“弱爆”了。真正的芈八子是能以床第之事作比与使臣谈论政务的女人,也是可以用性和情爱稳住政敌再杀之后快的女人,与其说是她依靠男人的庇护,不如说男人是她的手脚和意志的化身。——[观点] 如果芈月放到美剧里能活几集?
于是有人开始担心了:当女权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没有女权主义时,强大的女性会不会具有彻底颠覆男权社会的能量,甚至建构女权社会?这种猜想的谬误在于它没有意识到,如果已经不存在性别不平等,那么女性反抗、颠覆男性和男权的主要动力就不存在了。
在那时候人们的眼中,男人和女人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当然这也与跨性别者和变性者的增多有关);因而不再将事业作为核心目标的人可男可女,强势霸气的人同样可男可女。人们还是会将与自己价值观完全不同的人视作“假想敌”,冲突和纷争仍然存在,但这其中已经基本没有性别因素了。
❀流行文化中流露出来的女权主义
几个月前的某一天,一个同事兴致勃勃地跟我聊起他最近看过的美剧。他的兴趣点集中在科幻、幻想、灵异等“非主流”主题上,对这些类型我虽然也有所涉猎但没有持续的偏爱。于是这对话更多的变成了他的独白,而我则不时给予回应和赞同。
但聊到最后,话题变得有趣起来。他说,从这两年的美剧质量和数量来看,美国经济似乎真是开始复苏了。对这一点,虽然没有证实性的证据可以佐证,但我和他的感受相同。
自从Netflix、Amazon等网络公司开始切入在线视频播放领域,并且大量投资自制剧后,越来越多细分视角和主题的优质剧集集体出现。 好莱坞的最大优势,就是强大的传播力。通过美剧,以及同样重磅的美国电影,制片人可以把社会矛盾和对焦点问题的讨论以虚构的故事的形式呈献给民众。仔细看看,这些美剧涵盖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黑人族裔问题、执法者与民众关系、美中俄等国际关系、极端组织恐怖主义问题、LGBT话题以及女权问题等等。
今年年初,福克斯有线台(FX)出品了一部限制集数剧集(Limited Series)《美国犯罪故事(American Crime Story)》。这部剧取材很抢眼:从第一视角,重现美国历史上最经典的刑事案件——“辛普森杀妻案”(对该案不了解的话,可移步这里:http://duleme.cn/?p=2913)。当然,这也是引起我观剧兴趣的最初原因。然而看到现在,我越发觉得,辛普森的故事只是制片人和编剧们抓人眼球的噱头;实质上,它所呈现的是另外一些更为本质的问题:女权主义、黑人族裔的认知,等等。
这其中,让我颇为惊讶的是片中人们对女主角的态度。
公诉方的扛把子Clark是一位白人女性。从接手辛普森案开始,Clark就一直因为太过强悍,不够女性化而为人诟病。这是很典型的性别歧视。在一次针对Clark的随机印象测评中,大部分受访的女性民众都表示不喜欢她的强势,甚至不喜欢她的发型。后来,Clark找机会换了一个相对柔和,更具女人味的发型。当她颇为期待地走进法院大门后,得到的不是善意的赞赏,更多却是男人们的坏笑和窃窃私语,在这样的闲言之下,Clark的表情僵硬而无奈。
Clark从一开始就处在不利的位置,而造成这种不利的最主要原因竟然因为她是一个缺乏女人味的强势女人。这种性别歧视会给当事人带去无法忘怀的痛苦,就好像黑人族裔,或是100年前的华人劳工,仅仅因为皮肤颜色就被定为下等公民一样痛苦。
当然,在好莱坞有很多更能体现女权主义特点甚至直接阐述其诉求的作品。举这样一个例子,主要是因为这种存在于细枝末节当中,往往被人忽视的歧视行为更令我难以忘怀——这与罗永浩将国人定位成“隐形种族主义者”有着相似的逻辑。当我们“阿三、阿三”地叫着印度人时,大部分人都不曾意识到这是很严重的歧视语境。
在国内,影视作品中也往往能够释放出一些和女性、“女权”相关的信息:然而不是女权主义者的呼声,却多是“伪女权”式的曲解。
再拿芈月传做个例子。在编剧对强势女性错误的理解作用下,芈月成功的路径还是没有脱离男权社会的典型模式:在适当的时机依靠适当的男人。
在观众略显情绪化的反弹背后,是剧集本身对观众期待和现实需求的双重背离:首先,说好的“政治大戏”依然以“宫斗”为绝对的主旋律,受欺骗的消费者自然不答应;更重要的是,影视作品受欢迎最终源于观众能在其中找到现实的投射,关于“女人成功之路”,编剧给出的答案竟是依赖一个个权势男人总在恰当时机出现,并死心塌地庇护扶持。这种答案当然要激怒掌握着遥控器和自媒体的女性们——她们大多是在性别陈规和玻璃天花板下苦苦奋斗的职场女性,深知男人不仅不会把你送上权力巅峰,不带着有色眼镜弹压你就不错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么多观众把剧中的芈月骂作“绿茶婊”:故作纯真无辜利用男性资源上位的女人。——[观点] 如果芈月放到美剧里能活几集?
其他的女性视角作品,也往往以宫斗、封建社会女性当权作为主题。在国内,少有作品对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真实挣扎与不满进行还原与记录。
贾樟柯有一次作客《锵锵三人行》,谈到关于穷人或者社会边缘人群的电影题材。最后他略带无奈地笑言:穷人话题本身就是精英话题,真正的穷人是不关心穷人的,只有经济条件优越,文化程度高的精英才会关心。女性话题也有类似的逻辑。她们每天的生活中都充斥着来自社会的压力、来自家庭的压力;它们有些关乎工作,有的关乎婚姻观念,有的甚至关乎人身安全。经历这样的生活,大众不会有兴趣在电影电视荧幕上再经历一次。尽管精英话题作品往往具有反思和教育性,但它们始终难以摆脱受众范围狭窄的尴尬。
影视作品成本高,周期长;市场压力让它们无缘接触精英话题。反倒是在一些商业广告宣传的物料中,可以看到一些品牌商对本土化的争议话题进行探讨的尝试。尽管他们的目的是品牌传播,但由于这些作品更多涉及品牌文化建设,因而其情怀感、文化性甚至是反思性都变得突出起来。
比如上个月争议广泛的《SK-II相亲角》宣传片,品牌商借助中国的“剩女”话题策划了在上海人民公园的照片展,每个参展的女性在她们的照片下写下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对中国传统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婚姻观的反抗,以及对自己单身现状的真实感受。由于该片采用了180度大反转的叙事手法,导致很多人在只看了前半部分时还以为这是一部歧视女性的短片。
事实上,它用一种直面问题的策略点出了中国“剩女”问题的本质:不是女人有什么问题,而是两代人差异的婚姻观念所导致的社会问题。
SK-II这支片子所给出的答案是有参考价值的。与父母价值观不同的我们,也是一个个正常快乐的人,也许在父母眼中我们是“刺头”,但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对于未结婚的女性而言,她们可以理解父母的想法,但她们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和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她们会选择一种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方式,去传达自己的价值观,去尝试让父母理解。选择在相亲角张贴照片和留言,也能够体现这种态度:在事件的核心区域,另一种态度摆在父母的面前。这看上去像是某种“宣战”,但却完全没有火药味。立于相亲角的照片就是一个个在父母的Comfort Zone里,耐心倾诉自己心声的女儿们,她们没有恶意,她们只有不同。——SK-II相亲角:它让我们正视如何与父母沟通的问题(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E1MjQ3MQ==&mid=503173626&idx=1&sn=92fd6564ac8a7714c064b479e437fdca#rd)
女权主义需要发声。
发声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表达诉求的第一步,而且只有发出声音,才能让更多人参与到话题的探讨与争论,才能让更多人开始反思。另外,对于女权主义真正内涵的积极传播,也是发声的重要部分。
作为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我们在大多数时候只会真正聆听我们理解的事物——这便是女权主义发声的作用——让人们开始尝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