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国学与传统文化人物

胡适:一生的幸与不幸都源自母亲

2019-01-27  本文已影响32人  锦瑟酉娴

胡适这个名字,耀亮了一百年来的中国文化界,直到今天依然璀璨。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胡适,我们今天的文章,或许还在使用文言文。文人之间更少不了“之乎者也”,但商业广告会显得“深奥”晦涩。这一大跨越,让中国“现代”很多。

任何成功人士的背后,大多少不了优秀的家庭教育。胡适的背后,就有一个优秀的母亲:是她的坚忍、执着,为国家培养出来一位大师。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二十三岁就守寡,从此一边养育幼小的胡适,一边操持丈夫留下的大家庭。胡适的三个哥哥,都比母亲年龄大,加之家境困窘,要将这个家庭团结起来,该是何等不易。

胡适母亲

胡适的父亲胡传,年长母亲三十岁,是个读书人。父亲一直是母亲心中的神。当得知“神”去了那一刻,冯顺弟昏了过去。后来,她牢牢谨记丈夫生前嘱托,培养小胡适读书。

从此,胡适就沿着读书人的方向发展。他不同于普通的小朋友,不做小孩子们玩的缺少“智力含量”的游戏。小小胡适已经是街坊邻居眼里的“先生”。

胡适的母亲把对儿子的教育,当作最重要的人生追求,对他犯的错误也从不姑息。但母亲从不在人前教子,都是背人时遭到母亲批评。有时刚刚睡醒的胡适,第一眼看到母亲守在身边,听到的第一句问话就是,“你知道哪错了吗?”

要读书,就要花钱,这是个问题!胡适的大哥,是个“瘾君子”,根本指望不上。二哥和三哥是对双胞胎,对胡适的态度却不同。母亲想送胡适去上海读书需要用钱,三哥却冷笑着回绝了。母亲转身偷偷垂泪。

母亲遭逢的这些痛苦与艰难,都给胡适年少的心里,刻上深深的烙印。母亲的坚忍、柔和,都对胡适产生巨大影响。他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

成名后的胡适,被人尊崇、赞誉,他的宽厚、雅量,简直就是道德完人。在鲁迅对其出言不逊时,他也从未辩驳,更没有面红耳赤地踮脚叫骂了。

最终胡适在二哥的帮助下,还是成功地走出了徽州绩溪老家,去上海读书那年他十三岁。后来胡适考取了美国“庚子赔款”留学生资格。时间匆促,临行前竟没能与母亲见上一面。母子分别时间,前后竟达十三年之久。

胡适的开挂人生也由此展开。没有母亲的培养、教育,哪里会有胡适多年的求学经历。努力学习,不让母亲失望,也是胡适内心深处的一种力量。因此,胡适的“幸”,源自母亲。

在胡适赴美留学前,母亲做主为他“安排”了婚姻,女方是小脚没有文化的江冬秀。胡适自是万般不愿,又不敢违拗母亲,只以读书为名逃避。

1917年回国后,胡适必须做出选择:接受包办婚姻,还是离婚。当时文化界很多人都选择了离婚,毕竟没有爱情的婚姻,还是难以接受的。

胡适早就想好了:接受母亲安排!母亲做出的决定,他不能违抗。从小看过太多母亲的眼泪,知道母亲为自己所经受的磨难。

胡适与江冬秀

就此事,胡适有诗云,“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颇有深意的一首诗,道出胡适当时虽然无奈,但屈从母亲意愿,是他“情愿”的选择了。这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引领者,竟成了中国封建思想的“殉道者”。

成亲那天,胡适母亲无比宽慰,喜悦写在脸上:儿子终于成人了。仅仅在他们小夫妻成婚一年,马上就要出世的孙子,还没能看上一眼,胡适母亲离世,享年仅四十六岁。

胡适当时在北大当教授,惊闻噩耗悲痛万分。他在追念母亲的文章里写到,“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痛莫痛过死别离,胡适“未能赡养母亲尽孝子之道”的遗憾,也只能靠时间,自己慢慢消化了。可是,长长人生路,身边这个小脚女人江冬秀,却是一直在身边。

江冬秀没有文化,又比平常女子多了层泼辣。她在家下厨烹菜是好手,胡适在家请客不用愁。经济拮据不用怕,江冬秀玩牌水平高,常常可以补贴家用。

但,胡适精神上的需求,就是最奢侈的东西了。因此,当他试图追求爱情时,江冬秀的“母老虎”性情,让他望而却步了。

母亲为他安排的婚姻,成为一世走不出的网。给胡适带来的困惑有多少,只有他自己清楚了。这也算母亲留给他的“大礼”了。

胡适

胡适能够获得人生“大幸”,走上成功巅峰,成为亿万人中的骄子,毫无疑问是母亲“赐予”的。而感情生活中,精神伴侣永远缺位,这一人生“不幸”,同样是母亲亲手安排。

留学回来的博士胡适先生,做得好学问,却摆脱不了封建桎梏,孝道束缚,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