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十万钻工会日更文集

感觉自己又穷又普通?你可能掉进了“幸福的陷阱”

2021-01-24  本文已影响0人  一顾即倾城

你幸福吗?

乍一看到这个问题,估计很多人都会有点懵,毕竟这个问题太主观了,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

其实,联合国在很久之前就开始了关于幸福感的调查。评价维度包括收入、自由程度、社会支持、健康和寿命等等。

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在2017年排名79位,三年后的2020年,这个排名又下降到了94位。

<图片来源:《2017年世界幸福报告》>

<图片来源:《2020年世界幸福报告》>

更加令人惊讶的是,《世界幸福报告》中专门拿出一个章节,来阐述中国的发展与幸福问题。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们的收入提高了,但幸福感却“稳步下降”。

这和很多人之前的想法是互相矛盾的。

原来,我们总认为,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后,自然就会更加幸福。

但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很多网友在票选“人生十大烦恼之事”中表示,自己对工作不满意,或因买不起房倍感压力,或担忧着子女教育、父母养老问题……

幸福感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

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在看过几本研究幸福感的书后,书单君发现:

其实很多人都掉进了一个“幸福的陷阱”,而让我们掉进陷阱的诱饵,其实是写在基因里的。

但幸运的是,只要我们认识到这点,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这个“陷阱”完全是可以避开的。

大家都很光鲜,只有我如此不堪

不少人上网时,会有这样一种感觉:

微博人均月入过万;

知乎人人985;

抖音全是高颜值……

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似乎每个人都过得光鲜亮丽,只有自己贫穷又普通。这让我们有着深深的挫败感。

可是,真实的世界,真的是网上呈现的那样吗?

一份《2019国人工资报告》显示,在受访者中,工作十年以上,月薪过万的人数不及三成。并且,月薪过万的人口在大城市也仅达三成左右。

更不用说,我国还有6亿中低收入者,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

我们之所以经常看到“月入过万,人均985”的新闻,不是因为他们普遍,反而恰恰是因为他们“特殊”。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与众不同、稀奇少见的消息,更容易引起受众关注:

“应届生月收入2000”和“应届生月入过万”,这两个标题,显然人们更容易点开后者,但前者其实才是常态。

如果你误以为其他人的生活,都像朋友圈里那么精彩,那你对生活的预期就会被抬得很高,而这就会与你的现实生活,产生巨大的鸿沟。

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到很难跨越时,我们就会产生负面情绪,丧失幸福感。

这时,我们就掉入了“幸福的陷阱”里面。

享誉国际的接纳承诺疗法培训师,路斯·哈里斯博士,在《幸福的陷阱》这本书中告诉我们,除了媒体的引导,不断追求卓越这个“执念”,这其实也是由我们大脑的特点决定的。

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要想生存就要从属于某一集体。大脑为了保护我们不被所在集体排斥,就要通过不断将自己和其他人进行比较:

我这样做,合适吗?我这么做,是否会受到别人排斥?

时至今日,我们的大脑仍在沿袭以前的模式,时刻向我们发送被人拒绝的警示,并不断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

此外,作者还告诉我们,对人类祖先来说,“人生赢家”就是:越多越好!

武器越多,就越可能猎杀到更多食物;

食物越多,就越可能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

后代子孙越多,就越可能令种族得以延续。

这些逻辑沿袭至今,现代人的大脑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寻求更多的财富、更高的社会地位、更满意的工作……

当我们如愿以偿时,会有短暂的快乐,但很快,又会开始追逐更多的东西。

可是,顶尖的位置、优秀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我们都想成为第一名,但一个班50个孩子,第一名只有一个,剩下49个孩子都不是第一名。

因此,我们往往求而不得,备受煎熬。

过程努力,结果佛系

虽然无法人人都当第一名,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躺平当咸鱼,什么都不做了。

网上流传过一份面向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报告:此生你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

排名第一的答案是:“为年轻时努力不够,导致一事无成而后悔。”

这句话简直太有代表性了,它经常会出现在我们人生的重要节点:

“我后悔高中没有认真学习,结果高考落榜,找工作很不顺利。”

“我后悔毕业后没有去大城市拼一把,直接回了老家,现在总觉得不甘心。”

“我后悔没有早点跟喜欢的人表白,结果多年后在朋友圈刷到对方的结婚照。”

也许有人会问,做了就一定能成功吗,现实的阻力太多了。

确实,之前网上有句毒鸡汤,叫“不努力一下,你都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这句话其实非常现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努力的结果并不是成功,而是不后悔。

 

后悔,往往不是因为做了什么,而是因为没做什么。

只有为了心中所求认真努力过,头破血流过,才知道自己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属于自己的生活。

就像最近那个听起来有些搞笑的热搜,“电竞劝退业务,成功劝退九成青少年”。

很多打游戏的青少年都认为自己特别厉害,能打职业电竞,甚至以此作为忽视学习的借口。这时候口头劝说是没有用的。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跟职业选手打一场,绝大部分青少年都能回归现实,不再沉迷游戏。而那些真正的“沧海遗珠”,也能借此机会,证明自己。

总之,书单君认为,在拼搏的过程中,我们的态度应该是“过程努力,结果佛系”

也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肯定都希望有一个好的结果,可是能够决定结果的,不仅有我们自身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

多少人从小一直被教育要做到最好,要有好的成绩、要考好的大学,却没有人告诉他们,当努力过后结果不好时,应该如何面对。以致最后有些人选择了轻生,有了那些我们不愿意见到的悲剧。

当结果不尽如人意时,不失落抱怨,接受自己的局限,也是一种智慧。

作家李欧·李奥尼,在绘本《鱼就是鱼》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好朋友青蛙告诉米诺鱼,池塘以外的世界非常精彩,米诺鱼听完之后特别向往,很想像青蛙那样,去到外面的世界。

一天,米诺鱼终于下定决心,尾巴用力一拍,跃出了水面,跳上了岸。结果,它躺在草地上,不能呼吸、不能动弹……直到青蛙发现了它,把它推回到池塘里。

米诺鱼回到池塘后,漂浮了一会儿,终于又能像之前那样轻悠悠地游来游去。

“阳光从水面上照射下来,揉碎在水草间,柔柔地变换着亮光闪闪的色块。这个世界的的确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一处了。”

此时,米诺鱼坦然地接受:“鱼就是鱼”。

对于米诺鱼来说,池塘还是原来的池塘,可是,当他努力了、失败了、并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后,他在自己的界限范围内,愉快地游来游去,池塘变成了最美丽的地方,它在池塘中感受到的是幸福。

其实,这也是书单君想说的,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接受“鱼就是鱼”。就像著名心理学博士陈海贤老师在《幸福课》这本书中,给出的一个关于幸福的答案:

接受自己的平庸,让自己就当个普通人。

这个答案可能听起来很丧,一点儿也不积极上进,但是,这能够让我们在去面对这个世界时,更有力量一些。

接受自己是个平庸的人

知乎上有个问题:接受自己平庸的那一刻是什么心情?

大部分答案都提到了一种踏实的感觉。

“感觉如释重负,精神放松;更少与他人比较;不爱为难自己,不愿勉强自己了。”

在接受平庸的那一刻,大家没有绝望,反而更加踏实地回归了生活。

就像《幸福课》中说的:“那一刻,我不再与自己为敌,也不再与世界为敌。我开始以包容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开始慢慢接受自己,开始尝试去控制自己的情绪。”

豆瓣的一个网友曾分享自己“重获新生”的经历。

多年来,她一直都被大家视为优秀的典范。考上名牌大学,毕业后找到好工作,后来又自己创业。她对自己要求严格,凡事争先,从来不甘落于人后,并且鄙视一切不把时间用于奋斗的人。

在他人眼中,她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拥有着完美的人生故事,爱情事业双丰收。

可是,只有她自己明白,她与男朋友的感情,早已被创业中的痛苦和烦恼磨灭干净了,而事业的分歧,也已经到了自己再怎么喊坚持,都坚持不下去了的时候。

就在她觉得自己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时,她选择放弃。“我第一次决定,做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吧,算了吧,一辈子做个普通人,做个废物,好了。”

于是,她找了一家公司开始上班。这对当时的她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解脱。

“我终于可以承认自己普通,承认自己并非无坚不摧、无所不能,我甚至终于可以安安心心地享受一个周末的懒觉,终于可以有一些时候只是玩耍而不再工作。多么久违的感觉呀。

放弃那个虚妄的、牛人的戏码。我发现自己不再是一头‘牛’,终于活回了一个人。”

接受自己平庸的那一刻,她终于和自己和解了。

✎✎✎

努力奋斗,对很多人来说,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相比之下,接受自己的平庸,反而需要更大的勇气。

有句话说,人生有三大阶段,接受父母的平庸,接受自己的平庸,接受孩子的平庸。

 

接受平庸,并不意味着放弃努力,而是意味着放弃幻想,真正开始面对生活。只有这样,你才会认同当下的生活,懂得去欣赏生活。

生活不只有学习、工作,还有一日三餐,四季光影。

我们可以在周末的早上,自然地醒来,看着窗外风吹树叶沙沙飘落;我们可以在下班的路上,停下脚步,看看满天的星光;甚至只是简单的,闭上眼睛,什么都不做……

主笔 |  艺一   编辑 | 燕妮图源 | 《钱》、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