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则“原生家庭的影响”新闻想到的...
7.8.2019
昨天看了篇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的新闻(原帖:https://weibo.com/tv/v/HCoWiu3qY?fid=1034:4391521219465368) 底下评论区有些人带着一副批判式姿态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才是决定性关键“的口吻反驳那些因原生家庭问题而述说自己或遭遇或问题或困惑或悲伤的人。简而言之, 他们的核心观点是 “ 你这是在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其中一个被点赞比较多的“正方”的人说:“ 我特别不喜欢 ‘原生家庭’ 这个词,这并不是否定家庭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但我认为,人的个人主观能动性才是对未来的决定性因素‘ “。
也许因为做为“正方” 点赞比较多 我刚好有看到 对自己来说,经历过原生家庭的创伤 被原生家庭 尤其是母亲严重影响的人 感受真的很深 也真的意识到 “原生家庭影响”这种事 真的不是一句简单的“主观能动“就容易改变的。
然后因为想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这个答主下留了言说 “ ‘个人主观能动性‘? 呵呵 这客官是典型的坐着说话不腰疼。不过也不奇怪,毕竟没有哪个人能真正的对他人真正的感同身受“。
然后对方回我说 “ 过去爸妈那一辈人,一个家庭四五个孩子,都是同一个原生家庭,长大后都各有不同吧,只不过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了,你看不到对比,别动不动就原生家庭,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而已“。
本身我也只是就事论事简单的表达自己观点 然后他回我的这句话 一下就“偷梁换柱” 这是不明语义下的妄自判定?还是并未亲身经历的“好为人师”?
我说 “你觉得这是在给‘失败’找‘借口’?? 显然我是在陈述 这种影响的 ‘存在’和 ‘难以预估性’。 你这种‘大道理’谁都明白。不用自以为站在正确的制高点‘判定’他人。我也说了 ‘每个人不可能对他人的经历真正感同身受’。真是感叹现在人的理解力 动辄就用 ‘理论正确’ 来‘教育’一番。 “ 末了 因为觉毫无意义在说下去了 加了句 “ 勿回”。
然后对方开始继续和我理论 “ 你要说理解能力啊,你就返回去看看我最初的留言,谁否认家庭环境的影响了?上学的时候你语文能及格吗?还勿回?你在我留言下边扯来扯去,还让我勿回?懂不懂礼貌啊?“
我??? 看,杠精又出现了 开始要人身攻击了。 🤷♀️
其实我觉得“杠”没啥,只要是合理的,符合逻辑的,礼貌的,讲道理的,就事论事的,我都很愿意倾听受教,良性的智能上的刺激也能让我感到振奋。
但当对方开始用这种指责,带有隐性对人不对事的攻击,进行反击时,我反倒感到失落,不是因为对方攻击自己,而是觉得 啊 原来真的理解力不在一个层面上的这种失望 更何况到底是谁语文没及格??
然后我说 “对 你最初的留言说的中肯也没有否定 我的意思是 当过于强调所谓的个人主观能动性 就喝过于强调家庭影响 一样厌恶 没有语境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个人能动性就是个口号 你觉得我是在为失败找借口 但是我在表达的是这种先天后天环境因素的复杂度 忽视到的因素 不是一个个人能动性就真的决定了的 虽然理论上从来都是正确的。“
那个讨论里实际上很多留言的人并不是驳斥否定“主观能动性是决定性是最关键”这个观点 或者抱怨自己的家庭或为自己找借口 恰恰相反 他们因为认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才会这么“情绪激动”。因为深刻 因为深刻体会了在执行自己能动性的同时所经历的挣扎无奈 这是一种矛盾力 而不是简单的对还是错是还是不是 这是一种矛盾共存 但却被一些人简单的归纳为“为自己失败 问题找借口”,这就是忽略最最根本的心理因素 过于强调主观能动性就和过于强调家庭影响一样厌恶 所以光说一句“个人主观能动性最关键决定”就好像作为上帝视角 似官方的喊口号假大空 就似“我主观能动,我决定一切,所以 我出生“ 一样荒谬。 即便是抱怨 他们抱怨的本质也不是家庭 而是期间挣扎的无奈 实际是种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的迷茫 所以才会质疑哀叹仅一句“主观能动”说得多么轻松 仅仅因为让他们再次相信 不被理解接纳的事实 所以才说“毕竟每个人不可能对他人的经历感同身受”。
所以这里大家并不是在互辩 毕竟不同角度面向看都是“正确的” 更多的是无处可放的无奈的呐喊 但若要被“未亲身经历过的” “好为人师的” “毫无理解力的” “大道理一套一套的” 无意义的废话 那就不要多这张嘴了。“杠精” 不然只会愈演愈烈。
插个题外话,说到“杠精”,我在想 “杠”这个字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互怂到底是谁最开始应用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各种“杠”来形容 一种“对抗” “挑事” “辩论” 。
但我觉得现在这个字”杠“和连带出现的这个词”杠精“ 已经被用的泛滥和毫无理智可言了。已经无所谓 ”缘由“,无所谓“客观公正”,无所谓“正确明晰”,无所谓“前因后果”。 已经出于惯性 出于本能的“条件反射”了,皆因“情绪” 怂恿而起 ?!
其实我觉得“杠”本身也没啥,只要是合理的,符合逻辑的,礼貌的,讲道理的,就事论事的,至少对自己来说都很乐意倾听受教,良性的智能上的刺激其实也能让我感到振奋。
但杠“精”就不太一样了,这是种变质 变异的存在。这类最擅长的是专牛角尖 理解无能 挑语言文字的空子 逻辑上的偷换概念 总是抛开语境和上下文关系只拿自己”看的见“ 和 “愿意看见” 的词来说事儿。尤其是当对方意识到丫逻辑站不住脚 或毫无能力继续下去 开始用带有指责 带有或隐性 或显性对人不对事的人身攻击时,反倒会感到失落,不是因为对方的攻击,而是觉得 啊 原来真的理解力不在一个层面上的这种失望 。
其实不光这个讨论 我发现现在很多讨论或者辩论贴或者网络的各种新闻底下 都有这种“情况”,我是说, 很多没有理解力或者理解力并不足够的人 做着惯性似的自以为的“正确”,其实根本不是说 这个或那个正不正确的问题,而是缺少前后关系,少了内在逻辑而直接把“结果正确”放大化,这是一种共性趋势了都。或许因为当代社会的浮躁,人和人越来越难做到感同身受,越来越没有包容力,随着理解力和耐心的下降和麻木感的上升,然而表达欲发泄欲的增加,几乎人人都需要一种“存在感”的证明,需要“被理解“,“被认同”,所以人人都忙着“倾诉“,忙着“表达”,忙着“愤怒”,忙着“发泄”,却无法真的衔接上彼此 理解彼此。
这让我想起陈奕迅的一句歌词 “ 你当我是浮夸吧 夸张只因我很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