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了谁的城
前几日,亲朋自远方来,小聚于东湖边,把酒甚欢,把所有曾经认识的,正在认识的人,就着事,谈了个遍。虽小酌,小菜,却有大愉悦,大欢喜,如过年节。融融感慨:现世安稳我辈安馨。
返家,拿一本张爱玲,才读几页,顿觉心情相当复杂
可怜的女生 之前的那个成名甚早,口吐莲花,为爱扑火的一代才女的印象渐渐模糊起来,眼中只剩一个在父亲纨绔,母亲洋派的夹缝中求生存之无辜女孩的模样。
关于张氏的书,在不同年龄段,看过很多版本,也算是张粉,然而此时此刻的心境却完全不同:世上竟有如此不幸的女孩子,如不是这点子写作才华,她将如何生存?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她的早期的文化底子都得益于古学深厚的父亲的启蒙,熏陶,她童年的不幸,少年的尴尬,成年的盛名下的孤单,甚至于一辈子寄情于一个四处留情的汉奸,或者一个江河日下的美国编辑,也同样得亏父亲的纨绔,败家,当然也得亏母亲的追求自由,浪漫,追求新生活。
另眼看她
1吝啬的女生 张氏族的家族背景:其祖母乃李鸿章之女,祖父乃前清重臣。按理说,是背景强大了,然而再强大的背景,也大不过一个父慈母爱的小家庭。终身面对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难怪她从小面对钱财那么静静计较,在众人面前那样的不苟言笑,即使早年成名,又如何不是一样的孤单,寂寞?走上文坛,寄生于笔,其实是迫于无奈,迫于战争,迫于生活。人们感慨1943年对张爱玲的无限眷顾,让她大红大紫,我却看到她极寒交迫时无奈的身影。所幸,张的从文之路很顺畅,成名的痛快后,她才把这种无奈抛到身后。即使成名,丝毫不妨碍她本真的斤斤计较,与编辑计较稿费,版税,与本真的计较钱财的炎樱终身为好友。这种本真,颇具几分禅意。
2冷漠自私的女生 因为没有从中收获多少的爱,张对于亲弟弟极其冷漠,对父母也只是一个概念,因为他们那里张氏很少有过被爱的经历,而对于姑姑,她却心心念念,时常记挂,因为她是爱玲每次被父亲毒打后,被后母嘲笑后的最后避风港。就连后来到港大读书,照顾爱玲的都是姑姑的老情人——李先生。 在大学读书时,接到姑姑来信,就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姑姑的信,有一种清幽淡雅的芬芳,让她怀想上海家中的美好和阳光,渐渐忘记异地的孤独。“信里有一种无聊的情趣,总像是春夏的晴天”。
爱玲有时候也觉得自己很自私。那一年,香港被日军占领,港大成为临时病房,爱玲成为临时看护。却每每对病人哼哼声感到厌恶,病人要喝水,她也干脆扔下几个字:没有开水,然而那个声音一直响起:姑娘啊,姑娘啊,叫得她头皮发麻,一直发怒,有如困兽。天亮时,那个声音停了,那个人死了。看着白布盖过他的的脸,张爱玲如释重负:以后再也不用见这张脸了。后来的她说“ 我们这些自私的人,都活下来了,若无其事的” 其实,她的自私是一种保护色,用一种冷漠麻木,让自己脆弱的内心更加坚强勇敢,她不得不这样做。
3 乏爱的女生碰到自己认为登对的人时,即刻爱上,如久旱逢甘霖,她如何不知胡是汉奸,还是个有老婆的花心汉奸,却宁愿飞蛾扑火;她如何不知道那个美国编辑又老又穷还一身的病痛,只是觉得他像父亲般的幽默风趣,便把后半生交付于他。要么不爱,要爱就全身心地爱。她爱一个人时,就像平静述说一个事实:我只为你来。爱玲是一个有一点爱就可以满足的人,胡的一句,“嫁给我吧” 她便幸福满满,“于千万人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中碰到那片时间的荒野。” 尽管当时使君自有妇,这位被爱火灼伤的女士,也要说出,我爱你,与你无关。
始终爱她
其实,人有千面,至少,张氏的这一面,冷漠,自私,吝啬是那般的真实,可爱,所以并不妨碍我们静静品读其作品中的毛姆的风度,红楼梦的大观园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