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动作让沟通更有效
先给大家看两张图。

第一张是妈妈和孩子说话时的两种状态,左边是站着的,右边是蹲着的。
看完以后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左边的孩子仰着头很累啊?
没错!这么仰着头听别人说话,时间长了,脖子酸不说,眼睛也会很痛,而且还会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所以,让孩子感觉最舒服的说话方式应该是像右边这样蹲下来,让孩子可以平视你。
如果只是这样,倒也不至于让我太过注意,真正让我吃了一惊的是第二张图——当妈妈和孩子说话时,孩子看到的妈妈是怎样的。
同样的妈妈,给人的感觉是不是真的不一样?站着的妈妈看上去像个巨人,而且有点凶凶的;蹲着的妈妈看上去就和蔼可亲多了。想想如果你是个孩子,会更愿意和哪个妈妈说话?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吧!
所以,如果你想知道孩子的想法,想和他沟通,那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蹲下来和他说话。

很多妈妈说自己很爱孩子,但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发火。
下次发脾气之前,妈妈们可以试试先蹲下来。也许你会发现孩子“不听话”的背后,竟有这样的缘由:
为什么孩子明明不累,却蹲在地上不肯走?
蹲下来,你会发现,在孩子的视野中,可能有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可能有一群正在搬运食物的小蚂蚁,或者只是有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不管怎样,想近距离地观察自然才是他不肯走的理由。
为什么好好地逛着景点,娃突然就哭了?
蹲下来,你会发现,你眼中的美景在孩子看来是看不完的屁股、大腿和走不完的路。
孩子犯错的时候,你说他,为什么他不肯听?
当你高高在上地数落孩子时,你看得到孩子的表情吗?看不到,所以你也感受不到他的委屈、害怕和悲伤,你只顾着发泄自己的情绪,却忽视了孩子的情绪。
而当孩子的情绪得不到释放时,他就会沉浸在自己的不良情绪中,根本听不到你说了什么。只有在自己的情绪被认可、被疏解之后,他才会去思考其他问题,比如到底哪里做错了。这就好像我们和老公吵架一样,当你在气头上时,老公和你讲道理有用吗?没用!哪怕他是对的也没用,是不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说过: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武断地下结论,这样才能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
当你蹲下来时,孩子会更愿意和你交流,这是因为:
蹲下来时,你会不自觉地降低自己的语调,说话听上去会更加温柔
当你想发火时,蹲下来,你会发现自己好像也没那么生气。尤其是看到孩子已经知错,等着挨说时那副胆怯的小表情,你真的会心软,也就不会再大声吼孩子了。
这样一来,孩子也能听清我们的话。大家可能不知道,如果我们大声吼孩子,孩子会默认为这是噪声而自动屏蔽。这可不是他们的主观意愿,而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孩子看到你的表情,可以加深对你说话内容的理解
人都是视觉动物,对孩子来说,看到你的表情和动作,能加深对你所说的话的理解。
你很严肃地和他说话,他就知道你是认真的,所以他也会认真地对待。你做出生气的表情,他就知道做某些事会让你不开心,以后不要做了。这可比干巴巴的话好理解多了!
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
孩子都是很敏感的,当你蹲下来和他说话时,他能感受到你把他放在和大人同等的地位,感到自己被尊重。
这样他就会更愿意和你交流,分享他的想法,也更听得进去你的教导,这比你居高临下地批评他要有效得多。

所以,在我们想发火前,先蹲下来吧,真正去看看孩子看见了什么,也真正去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去感受一下他的世界。想走进孩子的世界,想让孩子听话,也没那么难嘛,只需一个简单的动作,我们在孩子眼中就自带温柔光环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