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或许没有那般悲伤
《入殓师》这部电影已经下载在电脑中许久,但是我却一直没有勇气去看。因为朋友有提起过这是一部看了容易悲伤的电影,而我恰好也是一个敏感、容易陷入这种悲伤情节的人。所以一拖再拖,直至最近才打开了它。
或许是先入为主会悲伤的预告在,所以便多了一点心理准备。剧情从一开始的男主由大提琴失业,在误打误撞之下入了“纳棺”这一行当后,展现给我们一段从业态度由抵触,继而理解,至最后尊重的入殓师的成长过程。
首先一点,差点让我理解偏了主题。我原以为在开始叙述男主热爱大提琴事业是他的梦想,并且误以为这部电影可能会启迪我们的一点是即使是一个人的梦想,除却天赋之外仍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一个大家的造就,除了天赋之外,物质、精神的支持必不可少,然而在后来的对话中才明白,男主小林大悟的提琴演奏实际上是父亲从小逼出来的兴趣。或许,具体而言“逼”这个字眼并不合适,只是其父亲从小培养出来的。
其次,对于电影主线,在我的理解(当并不排除下载电影之前看到不少影评的可能)看来,是大悟从最初看待死亡的诧异、排斥,到跟随社长工作时看到一个入殓师的素养,进而在与往生者家属交流以及往生者仪容、入殓等工作中体会到死亡是一种常态。
在小林大悟的妻子知晓他的工作劝其辞职时,他说“人都会死,我会死,你也会死”(记不太清了,大意如此吧)。如果说这个新生代入殓师对于死亡的理解是接受,以及给往生者家属带去最后一点安慰和对往生者的尊重的话。那么,殡仪馆中从事火化工作几十年的那位老先生,对于死亡的理解,则更进一步,死亡并不是结束,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阶段,或许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而已。
另外,对于死亡这两个字,永远是大多数人不愿接受的。一如小林最初开始接触这个行业时的心态,其实人们对此的表现是更为不耻而已。但是,渐渐地,小林的妻子、他身边的朋友在汤屋婆婆去世之后的入殓仪式中开始学会理解和尊重这个职业。我想,朋友可能更多的是感激,而妻子则是被丈夫的职业精神所感动,亦可能联想到之前这个婆婆对她说的理解、照顾小林的话,故而迎来转折。
最后是对父亲的理解。并没有我预料之中习惯性地以为会引出新故事,反而只是以石头(父子俩的约定)作为终结。其实我的猜想是小林并不恨父亲,只是淡忘他,甚至记不清他的面容,否则儿时学的大提琴不可能一直坚持,倘若没有记岔的话,一直穿插或者贯穿在电影中的大提琴音乐也足以支持这一点。父亲手中的那块石头简洁地说明父亲也一直记挂着儿子。然而发现这一切的,我想还是归功于入殓师。如果没有之前入殓师的工作经历,小林面对这样的场面要么默然转身,要么让火化的工作人员草草了事,决然不可能有之后入殓自己父亲、记起他的容颜之后的感动与快乐,更不可能发现他手中的石头(尽管我一直狗血地认为会有一堆石头)。
虽然最终写得是父子,但是扔紧扣“入殓师”三个字,我想也是一种对死亡的理解和接受之下埋藏的亲情,只是埋藏在小林的记忆深处吧。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