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世界路人随想录读书

王维,不能免俗的山水田园派天才诗人——读《叶嘉莹说初盛唐诗》

2018-12-02  本文已影响8人  长弓引

      前面讲了孟浩然,孟浩然在求仕和求隐之间挣扎,摇摆不定,但依然是“吾爱孟夫子,浩然兴象气”,他的诗歌成就注定在唐朝乃至中国诗歌史留下芳名。现在轮到读王维了,叶嘉莹先生评价孟浩然是“仕隐两失”,从生命的真谛的角度去考虑,孟浩然当然是“生命落空”了。我们看一个人的生命是否落空,不是看他最终的结果(客观成就),而是要看他是否实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理想。王维则不然,叶先生说王维是“仕隐两得”,学习叶先生的文章,一定要抱着比较的方法去理解。为什么王维是仕隐两得呢?这对于我们读者的人生又有何启发?跟着叶先生的思路往下走吧。

        王维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多方面的修养。一般情况下,我不会强调诗人的出身,但是出身能说明两个问题:出身会影响到教育;出身影响会到职业。普通家庭的孩子,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会影响终生发展,此其一。另一方面,普通孩子在读书方面可能更多受到职业方面的考量的影响,学习带有强烈都功利性,在兴趣和实用方面往往会选择实用,这样也会制约他们向领域顶尖方向发展。如果不在教育体制和理念方面做出相应地回应,可能会造成教育和职业的阶层固化。现在许多重点大学进行自主招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察越来越看重,我们会发现,普通家庭的孩子在这个方面的竞争力越来越处于劣势,因为普通家庭负担不起培养子女综合素质所需要的费用,学钢琴,练舞蹈,学写作,看戏剧,培养兴趣等等,找人辅导的费用很大,很多家庭负担不起。在家庭教育方面,眼界决定对孩子未来发展的规划的科学性,而普通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还停留在以职业选择为中心上,往往发现不了即使发现了也没有能力呵护子女某方面的天赋。中小学学校能否重视通识教育,能否开足素质教育学科课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能否看淡分数,社会家庭能否真正回归教育理性,诸如此类,无不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王维有多方面都修养。他能诗善画,书法写得好,而且懂音乐,可以说凡是士大夫所有的修养他都具备了”,也就是说,相对于他那个时代而言,王维算是通才,如果王维出身于普通家庭,可想而知,普通家庭绝对负担不起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的费用的。浪费天赋和天赋在呵护中自由成长的差距是用尺衡量不出来的。

          我们先欣赏王维的一首少年时代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的内容耳熟能详。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小诗,没有后来王维诗中所带的俗的痕迹。本诗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本诗诗情情真意切,真挚动人,又恰到好处,把人们心中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都清晰恰如其分地传递出来了。中国有句俗语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王维把常人只可意会的内容准确地言传,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正如叶嘉莹先生主张的,有生命力的诗歌一定具有感发力,王维的这首小诗就具有强大的感发力,能够引起所有人的共鸣。其次,这首诗还具有很强的张力,就像在人的心湖中投入一块石头,以石头为中心,不断泛起涟漪。一圈一圈轻轻地网住了异乡异客思乡的心,击中了他乡游子柔软的心田。王维干净通透的诗不止这一首,比如《山居秋暝》也具有高超的艺术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值得反复吟诵,它“给我们一种闲适的感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也表达王维对归隐的肯定和向往。前面说了,王维是“仕隐两得”,出世为官,难免带有俗气。看看《过香积寺》,可从中找到证据。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叶嘉莹先生是这样评价这首诗后两句的:王维的五言律诗,其最后两句常常是说明而不是表现,而且他的说明之中往往表现出一种人我是非等等非常世俗的意识。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许多领导作报告,非得在结尾时来个“画龙点睛”,突出主题,甚至出现“吹捧”的味道。王维许多诗的这些缺陷,可能是沾了官场之气的缘故。他为官时的许多诗,反而不如他少年时代或者是归隐时候诗作的艺术成就高,这就是我在标题上讲的:不能免俗的山水田园诗人。不能免俗的天才,可能更真实!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