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简友广场想法

差异

2025-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慕容嫣

我跟老周认识纯属巧合——我在楼下便利店吐槽加班餐太难吃,他正好在旁边拿酱油,接了句“要不试试加两勺醋?我年轻时候总这么干”。就这么一来二去,居然成了能聊到半夜的朋友,谁能想到他比我爸还大两岁呢。

他手机里存着一堆我看不懂的老歌,什么邓丽君的磁带、崔健的CD,上次还翻出个随身听给我,说“这玩意儿当年能在宿舍炫半年”。我呢,教他用短视频剪辑,他学不会就挠头:“你们这年轻人的东西,比我当年修自行车还复杂。”

平时约着吃饭,他总往我碗里夹菜,说“多吃点,我像你这么大时,一顿能啃俩馒头”;我吐槽老板太苛刻,他不骂也不劝,就说“我三十岁那年被裁,揣着简历跑了半个月,后来不也过来了?”。他讲的那些八九十年代的事儿,听着跟故事似的——没外卖没网约车,约会得提前俩小时出门;发工资得往邮局跑,寄钱回家还得排队。

当然也有聊不到一块儿去的时候。我追的剧他觉得“节奏太慢”,他看的抗战片我嫌“打打杀杀太吵”;我买双限量款球鞋,他说“这鞋跟我工地上穿的劳保鞋差不多沉”;他舍不得扔的旧毛衣,我看着都起球了还说“暖和就行”。

但有次我发烧在家躺了一天,发了条朋友圈说想喝白粥,傍晚就听见敲门声,他拎着保温桶站在门口,头发上还沾着雨点子:“刚从菜市场绕了圈,买了新鲜的米,熬得烂乎,你肯定能吃。”

现在想想挺奇妙的,差着二十岁,却能坐在一起啃鸭脖喝啤酒。他懂我的慌慌张张,我也慢慢明白他的絮絮叨叨。年龄这东西,在能说到一块儿去的人面前,好像真没那么当回事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