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2020-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PhyllisC

今日最大收获就是听了周海宏教授的音乐普及讲座。两个小时的视频,对于听者来说也是一气呵成,无需刻意保持注意力也能轻松跟上周老师的节奏,为什么?用老师的话说,不是他的作用,是音乐。

音乐需要懂吗?如果一首庄严大气的古典乐不经意滑到了你的耳朵里,你有没有继续听下去的勇气?我相信对很多人来说,只要碰到古典乐,若没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一个已经准备良久时刻可以调动大脑细胞去解读此音乐的身心状态,你是不会轻易去听的,就好比一个还没复习好就要上场考试的学生,内心慌乱得很。

周教授十分笃定地说,听了他的讲座,以上压在我们内心的大石便可移去。音乐何须懂?

音乐为什么不用懂?因为音乐不是文字符号,不是图画,不具有可视性,语义性和直接读解性,它不能在我们脑子里立刻形成一个具象的画面,不像文字符号那样可划分能指和所指,也不像图画可以与所画之物对应。长期以来古典音乐难以解读根本就是因为音乐本身是没法解读的,俞伯牙遇钟子期的佳话传唱了这么多年,可有人质疑过俞伯牙的音乐理念么?听众不必要为创作者或演奏者的“初心”负责,听到什么,就是什么,听不出来不是听者的错,广大的俞伯牙们也有责任。

音乐不须懂。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绪的艺术。

每当有一个我身处其中而不自知的困局陡然被解开,这种痛快的感受不亚于从脚手架上下来,随之而来便有一阵幸福感升起。我未自救而人救之,还有什么理由不多听听美妙的音乐呀。

话说到这,我还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古典音乐无需借助歌词来填上情绪,音乐本身就是情绪,可流行音乐似乎出现了乐曲情绪与歌词内容不一致的情况。比如一串讲述悲伤的歌词,音乐本身并没有这种感染力能让你直接从音乐中联觉到悲伤,但是它就是这样组合了,而且大多数流行音乐都难逃爱情魔咒。这个问题往深了说,可以写一篇论文了。不过还是别扫兴,我只以一个基本跳出流行乐的普罗大众身份来审视,或许现代人并不是真的钝感,没法感受到多种多样的情绪,而只是不愿,不敢,让我们的联想和情绪多飞一会儿。毕竟,我们怎敢做了一件事而不能明确说出感受,如此没有目标感和清晰的思路?再说了,流行音乐的爱情魔咒模型充分证明了人最喜欢的还是自怜。情绪净不净化的无所谓,对于被卷入滚滚车轮,早已疲惫不堪的人们来说,不在爱情中爆发,就在爱情中沉沦吧。

2020.7.14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