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该如何给你们“好的教学”
“好的教学就是以积极的师生交往把学生引入到知识世界之中,激活他们的理智,学会自主思考,学会学习,最终达到个人生命的自我促进与积极成长。”
“好的教学一定是个体身心惬意的教学。”
“好的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总是有一种亲热感,如沐春风,如霑花雨,自然地引导个体进入学习情景之中。”
“站在学生的视角来分析,教学过程首先是舒缓个体各种不良情绪,带着积极情感进入课堂学习的过程,直白地说,就是人的进入。”
“真正的教学,好的教学就是如何充分地唤起个体身心进入教学情境之中。”
……
学校业务学习会上,视频上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关于《让……学》的绘声绘色的讲授,越来越吸引了我的整个身心。一些积存很久的谜与惑仿佛一下子明晰了。
不由想起自己的课,想起许许多多学生状态自我感觉都颇为不好的课,现在明白了,首先就没有“充分地唤起个体身心进入教学情境之中”,再追溯,就是教师根本没能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进入的情境”,这样,学生的“游离”,学生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历历在目今天课上的情景。
教学环节:译读诗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前两句点了语文基础不错、笑起来甜甜可人的杜越。意外的是,她站起来长久地一言不发。课堂讨论,学生的一言不发,几乎都是一件十分考验教师耐心和引导智慧的事。
耐着性子等了一会,也许并不久,但等待中,尤其是全班都在等待中,时间似乎过去相当长了。我耐心引导:哪个字理解有困难,可以提出来一起讨论。
“欲”,她小声答。
当即就有同学说出答案:想要。
这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有难度的“强”也已解释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翻译就不应该有困难啦。
可她还是不说。
“每个字都理解了,连起来说就可以了”,又耐心道。
还是不开口。
“说错了也没关系,错了我们可以讨论,不说我们怎么交流呢!”我看向她,语气明显有些急了。
又停顿了一小会。心头的火开始蹭蹭地冒,看着宝贵的课堂时间一点一点流逝,真急人啊!于是,很不耐烦地说道--
“杜越,请将嘴巴张开!”
这一次,她开口了,很小声,怯怯的:“勉强想要登高远去,没有人将酒送来。”
让她大声又说了一遍,她照做了。
当即鼓励她说得很不错的,只是不是“登高远去”,而是“去登高”的意思。
后来翻译“遥怜故园菊”遇到了同样的情况。这一次是男生:蔡境宇。
如出一辙,他站起来也是一言不发。
又追问:哪个字不理解呢?
“怜。”
调动大家的力量,很管用:爱怜、怜惜,也有想念的意思。
又顿了一会,还是不说。
我像在恳求:“每个字都理解了,组织起来就可以了啊!”
还好,没有等太久,他慢慢地犹疑着开口了:“遥远地想念故乡的菊花,它应该在靠近战场的地方开放。”
出于更准确,可以补进主语“我”,后半句可以添加时间状语“正在”,其他,回答得很好。
一直纳闷:他们为什么不开口呢?明明我已经说了多次“说错了也没关系”,为什么还是那么怯怯地不敢说呢?问题出在哪?
想起肖培东老师的课例和课堂,为什么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他的每一节课,几乎都会留意到角落里的学生,让那些常常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是的,那些孩子也会说,哪怕只是重复别人的答案,却不是沉默。即便一时沉默,肖老师也不会有不耐烦的语气,而是微笑着鼓励、或是巧妙地追问、智慧地转化……总之,那是有情境的,教师的满含爱意的耐心、直视学生的真诚的眼睛、循序渐进的细致地引导、自然灵活的教学设计……构建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打开进入的“磁场”、情境,“学生这个人”真正“进入”了,而“一旦进入”,学生自然会调动所有的体验来思考、来理解和表达。
对照刘铁芳教授的讲述,我想明白了这一点,真是惭愧不已。
那就诚实地解剖吧!
我为什么那么急?每个字都会了,就一定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吗?我的语言有温度吗?我的“等待”中是否早有“不耐烦”而不自知?“不耐烦”之下的“说错了也没关系”真的能能将一份善意和鼓励送到学生心里吗,真的具有激励的意义吗?
也许所有的问题都要归结为我的教学中没有关注到学生这一个个“个体的人”。我想的是教学任务要在内心设定的时间完成,而难易程度也是参照“我”标准的而言,那么,这个“设定”有依据吗,难易标准于学生真的合适吗?在这一厢情愿的判断之下,当学生表现未达预期,自然会错责学生,不耐的情绪一点点累积,再通过眼神、话语、语气投射到班级里,投射到学生身上、心里,这番消极的投射后,学生本就怯怯不敢肯定的心更增添了不确定、不自信、挫败感,终于久久说不出一个字。
刘铁芳教授说,好的教学,一定是在你经历的那一刻,那一个教学情境,深深地吸引住了你的身心,让你不由得把你的身心,浸润到教学情境中去,得到充分的激励。而构成“好的教学”的首要层面便是“人与人的交往,即师生交往、积极的师生交往”。
心理学上也说,沟通时语气比内容更重要。当带有情绪,对方听到的不再是内容,而是你的情绪。
耐心,耐心,一颗广博而深沉的师爱之心!追根溯源,站在“教学”背后的永远是“教育”,教育的情怀。魏书生先生总结鼓励学生自学的成功之道,只有两个字:育人。是的,我们在教书的同时,心中要始终装着学生这个“人”,要始终想着一言一行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印痕,甚至是久久的永不消逝的回响。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肖培东老师说:“教学,是信任,是唤醒,是耐心,是激励。即使你含苞羞涩,我也依然等待”,肖老师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那么,今天学习的意义就不只是“解惑”,亦是“唤醒”、引发“省思”,然后坚定地踏上孜孜寻觅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