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想化的一种极端表现
2021-01-08 本文已影响0人
野火BING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中篇小说在我个人看来有一部分自传的身影,以作者带动读者的疑问持、反对、同情和理解的种种情绪开始描述,叙述过程别出心裁,个人比较喜欢。
斯特里克兰的虽然在后面的艺术生涯成就很大,但是我不赞同他忽然对家庭的抛弃。早年生活!虽然平淡,但是家庭和睦;后期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而放弃了所有,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五十多岁以前是一个懦弱畏手畏脚的人,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完成领导的工作,做一位尽责的父亲。但五十个岁后他抛妻弃子为了自己活一次却付出了惨痛代价,世人的唾骂,朋友亲人的不理解,自身的健康问题等等,与前半生形成两个极端的对比。文中给出的思路就是结婚生子→抛妻弃子→追求艺术→结婚生子→结束生命,斯特里克兰一生中会面对人生的种种选择,在第一次结婚他放弃了艺术又为了艺术抛妻弃子,说明了凡是选择皆有歧视又皆有得失(这里比较极端,也告诉我们选择的时候要慎重)。而后流落在外饥寒交迫骗人钱财,毁人家庭说明了他为了艺术不择手段的崇高境界,接下来是一面工作一面追求艺术到最后以艺术为事业,家庭和睦的生活。
以上说明人生也并不是除了结婚生子就是拼命工作,也可以既照顾家庭、负起责任和追求理想(路德诺船长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也是一个艺术家,自己内心也有过那种激烈的欲望,他表达的方式是绘画,而我的则是生活。)一同进行。最后斯特里克兰的离世对应了文章中圣经说的一句话“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和末尾“从前一个先令就能买到十三只上等的蛤蜊”正好告诉我们人要活在当下,想再多都是假的。文章有“登徒子”的翻译却执着用“两便士”而不是“两毛钱”实在看了难受。
以上为月亮与六便士(李继宏译本)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