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买买买购物指南

办年货

2018-02-23  本文已影响43人  7ce58aa2c063

大年三十儿的晚上,我在堂姐的出租屋吃完一顿饺子,打车回自己的出租屋。出租车一路畅通的飞驰在深圳空旷无人的马路上,路灯不知道是不是没有全开,好似比平时微弱稀落了许多,钻进黑洞洞的老小区,一只黄猫咻的从草丛里蹿出来,歪头看了我一眼,消失在夜色中,仿佛在说,诶?你这个人!怎么也无处可去?

11点洗过澡躺倒在床上,缺了室友活动的出租屋像一个放置在黑暗中的巨大容器,空空荡荡,一点点小小的声响都被放大,真静!这即将到来的,我要独自面对的春节,横在眼前,让我手足无措,干瞪眼放空了一小时,空寂的城市时断时续的响起了稀疏的鞭炮声,一个个闷闷的响声,零星的没有人气的小热闹,更显得深圳的夜晚异常安静寂寞。

以前在老家,除夕的鞭炮声总是那么闹,那么震耳,密密麻麻的炸裂声连绵不断的从四面八方涌过来占据了所有的听觉,家里胆小的狗吓得钻到床底下呜呜的呻吟,“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鞭炮声一响起来就是新的一年了,鞭炮燃烧后上升的烟火味弥漫在淡蓝的村庄上空持久不散,大年初一的凌晨在我记忆里不是漆黑的,是柔和的,掺了年味的暖蓝色,是空中飘起来的点点红色的暖热火星子,我的记忆也跟这火星子一起摇曳到村庄的上空,摇曳到小时候。

从小到大我妈经常会跟我絮叨一件事,小时候刚分家,她和我爸几乎没有积蓄,过年的时候去买一条小鱼,三十儿晚上先喝鱼汤,大年初一才吃鱼肉,吃完了肉便把馍泡在鱼汤里,鱼汤里溜了醋,酸酸辣辣的味儿,吃得溢了一头汗,以后再也没吃到过这么好吃的鱼,我明白并不是鱼有多好吃,而是贫穷日子里的一点滋味胜过富裕生活里吃腻了的鲍鱼海参,就像做了皇帝的朱元璋怀念那碗老鼠洞里的杂粮煮的腊八粥一样,但我倒记不得小时候过年有我妈说的这么苦,记忆里过年总是解馋的,尽兴的。

人说北方人爱讲排场,作为一个中原人,单拿过年办年货这件事来说,中原人是极为讲排场的,穷得揭不开锅这种事我小时候已不存在,只要是家里不太拮据,家家户户过年总会风风火火毫不吝啬的大办年货,像是要比出来个高低一样。左邻右舍也会去对方家串一串瞧一瞧,差什么?多什么?买贵了?买便宜了?哪家卖的物美价廉,哪家卖的价高货贱,办年货俨然是一门有学问的仔细活。

一般家庭置办的年货能吃到二月二龙抬头,可见中原人年货采购批量之大囤积之多,弊端就是平时舍不得吃穿却怕过年跌了份儿,打肿脸充胖子全铺张浪费在这几天做出年年有余的样子来,结果死要面子活受罪,年后最少要吃半个月不新鲜的剩菜,但换个方式想,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较为穷苦,家里的人口又极多,一年到头是见不到什么油水的,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怎么能不肥鸡肥鹅大鱼大肉解一把馋瘾呢!也许正因为此,过去的年才有盼头才有年味,过日子应细水长流,过年那就是要鸡鸭鱼肉胡吃海喝。

说到这里就忍不住要凭吊一下小时侯的年了,捡四样来讲。

赶会


赶集在中原地区叫赶会,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从农历二十三就要开始赶年会了,这天是小年,应买鸡买肉买祭灶糖小小改善一下伙食,集市上春联、炮竹、鱼肉、蔬果、衣物等一应俱全,小时候能跟着爸妈办年货是件很神气的事。集市上怎一个热闹!乌压压十里八村的人都汇聚一处摩肩接踵,琳琅满目的年货摊,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热腾腾扑面而来百种食材混杂之气,闹哄哄鱼贯入耳千个农妇杀价之声。反手拨乱了杂货架子上女孩子的各式珠花头饰,抬脚踢倒了玩具摊上男孩子玩弄的烟花炮竹。俗语说“姑娘戴花,小子放炮”小时候过年女孩头上是时兴带一朵粉色的或者大红的珠花的,我却从来不戴,烟花炮竹两个棉袄兜里却不能少揣。

孩子的眼睛再盯着看的就是各式糖果了,五颜六色的螺丝糖,粉软的玉米软糖,纸包的花生糖,塑料彩纸的水果糖,奇形怪状的橡皮糖,有次我妈让我们仨姓陈的去买小板凳,回来板凳没买到,倒买了一罐子的糖回来,我妈责问我爸怎么办事的,我爸说板凳贵,糖便宜,不如买糖,气的我妈紫涨着脸皮一天没拿正眼瞧我们,爸爸惯着我们倒是真的。

吃喝


中原人办年货讲究细致周全,“民以食为天”所以吃是一等一的重头戏,年货里吃又分生、熟、鲜、干四品,鸡鸭鱼肉过年必备之物自不必多说,猪脸,猪大肠,牛下水,皮冻,卤豆干,薄豆皮,各种生肉卤水熟食也不多讲,肥瘦相间剁饺子馅的猪肉且提着,再来一斤瘦肉油锅里炸成小酥肉,炒芹菜涮锅子皆宜,鲜羊肉羊骨定是要多备几斤,吃腻了各种宴席菜自家人羊骨熬汤羊肉涮锅子为佳,羊肉性温能御风寒与萝卜调和是上好的冬令补品,这点南北方天差地别,粤闽两省人涮锅吃虾吃牛肉丸鱼丸以及各式海鲜,汤清见底取一个鲜。

五香熟牛肉这道硬菜要隆重登场了,熟牛肉是中原地区独有一种秘制肉食,过年待客必不可少,割牛肉的时候最好去旁边的烧饼摊子,买几个刚出炉的焦脆喷香的芝麻烧饼,用刀剌开缝隙或直接用手掰一个口,熟牛肉切片往烧饼里一夹,连肉带饼咬一大口,热腾腾的烧饼裹着烂而不散的数牛肉简直是人生一大直呼过瘾的美事,天底下还能再有比着更好吃的东西?

我们旁边一个乡的熟牛肉远近闻名,烹熟牛肉一口大锅添满水,填干木柴大火烧至翻滚。洗净的鲜牛肉块放如一口烧滚的锅内,滚水焯去血污,捞出洗净,然后放置到第二口锅内,肉块插竹签,再把山楂、杏仁、桂皮、大料、花椒、香叶、陈皮、良姜、肉蔻、、草果茴香粉干草粉等调料倒入锅内,控制掌握火候煮2小时,白糖和香椿粉等佐料在最后半小时放出颜色。停火后,把肉块放在筛子上凉透,香味深达中心,里外一致。

吃到熟牛肉才能算过年,饮酒的最好的下酒菜也当非他莫属。

再说的就是打大料,我深知中原人多喜欢各种大料的味道,先搬出一烹饪的小物件,王守义十三香,顾名思义是十三种香料,包括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三奈、良姜、干姜等,据传是沿袭北宋兴隆堂独特的原料配方,配方依照中医理论和用药要求,根据食疗原料的性能炮制而成,兴隆堂始创于北宋都城东京也就是今河南开封,可见中原人自古是喜欢大料的味道的。就拿中原人离不了的胡辣汤来说,一个熬制汤底的底料,您以为只有美食节目上说的八角、胡椒、花椒、茴香、砂仁、肉扣、八桂这些,那是做不出来真正的胡辣汤的,胡辣汤师傅与烩面师傅一般都有独有的方子,这个是不会外传的,熬汤的那个料你永远不会知道放了什么,中原人早上习惯喝一碗粘稠浓郁芳辛发汗的胡辣汤,中原人打开橱柜永远是一股子扑鼻的芳辛调味料的味,想来外省人也是无法明了内里乾坤的。

最后再顺带讲一下甜食,跟其他省比对起来中原甜食几乎可怜到可以不说,东北人做甜食喜欢拔丝,像拔丝地瓜,拔丝山药,沿海省市的南方人更擅长做甜食甜汤,品类繁多。但我要提一下柿饼,年货中必不可少一小筐柿饼,就像酒席不能缺一盒黄桃罐头。我妈说我三姨小时候嘴特馋,过年家里买来坐柿饼丸子的柿饼死活找不着,后来发现小铁盒里藏着吃干净的柿饼蒂把,三姨才招了供被她一个个偷吃了个干净柿饼丸子软软甜甜十分美味却也十二分难做,技巧太高,我可不敢瞎写了。

集市两边磨香油的铺子前机器一高一低的磨着香油,香油味就悄悄的飘进路人的鼻孔里,中原人的吃也就写到这里了。

门画


门画对联不是什么重头戏但对小时候的我来说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春联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这里单说“春条”,中原人是喜欢详实的把年贴出来的,春节张贴之物多如牛毛,有些也不免让人啼笑皆非。

先说屋内,床头要贴身体安康,电器处要贴小心灯火,囤麦囤粮的仓要贴五谷丰登,盛放食物的橱柜要贴鱼肉满橱,再看院子里,不管是拖拉机还是小轿车都要贴日行千里,花树上要贴春色满园,树上要贴树木兴旺,家畜的窝圈要贴六畜兴旺,家禽的窝圈要贴鸡肥蛋大,大门口要贴出门见喜,凡是你能看到的地方都要被红纸黑字的“春条”贴上,真个“千门万户曈曈日,只把新桃换旧符”

近年来那些烫金的精致年化我不怎么喜欢,春联这种东西是应该有生命的,大红纸上一笔挥就的一行毛笔大字才好,纯粹的红,存粹的黑,一股浓郁的墨香才好,小时候每个村子里一般都会有几个擅长写大字的老人,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小孩子可直接去讨要。

放炮


“炮竹声中一岁除”过年怎么缺了炮竹?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腊八是不放炮的,祭灶就要放一挂小炮了,三十儿晚饭前要去祖宗的坟上,请逝去的祖宗回家吃饭,孩子们要跟着大人去,哪个坟里埋着哪个祖宗是要记清楚的,要带一挂不大不小的鞭炮,也要拿几个大雷子炮,鞭炮噼里啪啦点起来,大雷子炮也砰砰的崩的麦地里的土屑飞起来,乌烟滚滚,惊天动地的响声,像是要把地底下的老人从棺材板里给气的跳出来。

三十儿晚上开饭前又要放一挂炮,炮点完才可以吃饭,中原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过了晚上12点,就有人开始放炮了,凌晨这个时候去捡炮是最好的,别人家烧过的炮总会炸出来一些没点着的漏网之鱼,拾起来屯在一起,把炮里面的炮药给倒出来,用废书自己层层密密裹一个大炮仗,装一个小小的炮捻,点着火,使一股大力往高空一抛,嘭的一声大响在空中炸开,漫天的碎纸片如同飞雪一般撒下,对孩子来说有无穷的乐趣。

初一早要放开门响才可开门,人家的开门响都是在院子里放,我爸爸偏要执拗的在屋里放,害的家里鸡飞狗跳,墙皮天花板都要给震落下来,煮好第一锅饺子,再放一挂又长又大的鞭炮,一定要烧的时间够长,也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红泱泱的碎红纸屑,喜气洋洋,空气中一股炮竹味,家家户户的孩子就要踩着碎红给长辈送饺子咯,送完饺子得了压岁钱便可再去买二踢脚,摔炮,水炮,划炮,冲天炮,旗火,花鞭,麻雷,炮打灯,太平花,三响炮,噼里啪啦响个够,当然我是炮仗堆里耍大的姑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