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执著于名相

2018-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一纸墨

名为万物之始,万物始于无名。

学习哲学宗教理论时候最大的感触就是,语言文字的创造在方便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局限了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理解。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宗教都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倒不是他们清高或是小气,而是有些时候一旦传错,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佛教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部派分裂,出现教义甚至与佛陀原来的理论完全背离,那么这些分裂的部派还能称为佛学吗?

佛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

一旦给一个事物下定义,或是脑海里有个名词,就会产生偏见。就像信仰宗教的人对于其他宗教的偏见,即使他们的理论可能是异曲同工。

为了信息便于传播交流,还有高效节能的需要,我们给万事万物取了“名字”,这是最伟大的发明,同时我们也明白它的对立面;

对于一个名词的理解,若没有一个客观的全面的理解,很容易就陷入肤浅的认识,局限了我们对事物的理解。

就像给人贴了个标签,这个标签只能代表这个人很小的一部分特征,便于记忆,但同时也会局限我们对于一个人的认识。

我们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什么是‘山’,山是一堆泥土、草木、石头等等聚合物形成某种状态的整体,叫山,但只是一个名,是高度抽象的、概括的,无法传达山的本质,无法探究它到底具有哪些物质标准叫山,沙漠的山和江南的山显然成份是相差很大的。

在人们给一个事物下定义起名字的时候,都是基于对事物某些恒常的特征的抽象概括。

特别是简单的事物,比如橘子;每个人都有一个对橘子的一致认识,人们在说橘子的时候,彼此都能够意会对方在说什么。

但在说一些定义宽泛的事物的时候,这些名词就会阻碍我们去理解。

比如有几个自称信仰佛教的人聊佛学。可能一个人脑海里是北宗的教义。另一个人脑海里可能是禅宗的教义,另一个人可能是天台宗的等等,那他们聊的是同一个东西吗?

我们都明白万事万物都是一些基本元素暂时的聚合,并没有固定的状态。同时又具有一些在某种时空范围里恒常不变的特质。

古代的圣贤智者在认识事物时,在于设法确定事物的本原起因,而不是在一些生活琐碎事物上急于下定义。用文字语言对事物的命名也是慎之又慎。

在这个信息爆炸,复杂浮躁的时代,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意识,避免自己被语言文字的粗浅阻碍我们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ps:可以思考这样问题:压碎的橘子不具有橘子的特征,还是橘子吗?生物体腐烂在泥土里,我们还能说那是某某尸体吗?

M���W�R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