オ子佳人题材诗的禁忌(读《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红楼梦的第五十ー回,先延续了前一回做诗的情节,这个部分就是回目上的〈薛小妹新编怀古诗〉。接着,写袭人的母亲病重,凤姐不单恩准袭人回家省亲,还送给她种种华贵的穿戴之物,打扮得体统以后才让她坐车回去。
而袭人一离开,怡红院就由麝月、晴雯两个丫鬟负责主管,生活也更宽松自由了,居然在冬天寒冷的晚上还到户外玩闹,以致晴雯得了感冒,宝玉私下找了一个陌生的大夫进来看诊,发生了一段误诊的故事,这就是回目上的〈胡庸医乱用虎狼药)〉。
这一回有三个重点,我们很容易误会的地方。
第一,这一回具体展示了宝琴所写的《怀古十绝句〉,一首诗一个地点,这十个地点印证了宝琴行脚天下的特殊履历,和一般闺秀大异其趣。不过,这十个古迹里居然有两个是虚构的蒲东寺梅花观,而且出自《西厢记》和《牡丹亭》,这就产生争议了。
毕竟这两部戏曲小说采用了才子佳人的主题,又涉及男欢女爱,是朝廷屡次下诏抨击的禁书,大家鬨秀完全不宜果然,宝钗一开始就立刻反对这两首诗,建议宝琴另外再做两篇,而黛玉又反对宝钗的建议,一般人看到这里,很容易误会这两个人又对立了起来。其实,黛玉和宝钗根本都抱持着同一种价值观,那就是干金闺秀确实不可以读这些禁书!只不过,黛玉用另一个理由来保留这两首诗,也就是只要信息来源是看戏,而不是看书,那就完全合法了。
黛玉的理由获得了探春李纨的肯定,李纨还说了一大篇的申论,既支持了黛玉的说法,也支持了宝钗反对的原因,所谓:「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换句话说,只要来源是说书唱戏这一类大众化的社会传播管道,就是秀们可以接收的信息,可是《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文字版仍然还是邪书,绝对不可以碰触。
由此可见,同样是《西厢记》和《牡丹亭》的题材,对大家闺秀来说,听戏可以,但看书不行!
这两种途径就决定了合法或犯禁的不同结果。现在你知道了吧,为什么元妃省亲的时候,可以点《牡丹亭》里的一齣〈离魂)〉,这一点儿也没有矛盾;并且,我们绝对不可以因为她们点了这些才子佳人的爱情戏,就以为她们会接受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的观念,这可是想当然的过度推论。
看完了金钗们对这两部爱情戏曲的真正态度,就可以直接联系到这一回的第二个重点了,那也同样证明了《红楼梦》是反对才子佳人故事的。你看,晴雯只是个丫鬟,看个医生就要如此地如临大敌,一路上门禁重重,何况真正的干金小姐?
那位新来的医生不明究里,就像我们普通平民不懂贵族阶层的礼教规矩一样,于是误会他看来诊的晴雯是干金小姐,这里,曹雪芹借着老嬤嬤之口特别说:「我的老爷,怪道小所们才说今儿请了一位新大夫来了,真不知我们家的事。.若是小姐的绣房,小姐病了,你那么容易就进去了?」看完了这一段话,大家想一想:原来贵族之家门禁森严,尤其注重男女之别、里外之防连正当的医生进来看病都得严加戒护,论一个陌生的年轻人,怎么可能像才子佳人故事一样,那么容易地见到千金小姐?更不用说一见钟情、互许终身了。所以说,这一点再度补充了曹雪芹对才子佳人故事的真正态度,就是反对和嘲讽。
至于这一回的第三个重点,是有关大家对王熙凤的误解。也许是她一直太强悍了,我们总是忘了她很正派善良的那一面。
曹雪芹藉由袭人回家省亲奔丧,展现出凤姐理家其实是用心良苦、牺牲惨重,除了东挪西凑、费心作帐之外,还要出钱赔垫,吃了许多暗亏。你看这时不但将自己的毛大衣给袭人穿回娘家,并宽慰她说「等年下太太给作的时节我再作罢,只当你还我一样」,这么说是为了以免袭人心理有负担。
所以这时众人都笑说「奶奶惯会说这话。成年家大手大脚的,替太太不知背地里赔垫了多少东西,真真的赔的是说不出来,那里又和太太算去?
事实正是如此。再看随后平儿去取衣服的时候,竟然加码顺手多拿出一件大红羽纱的,要送去给贫寒的邢岫烟,凤姐看了不但没生气,还笑着说「我的东西,他私自就要给人。我一个还花不够,再添上你提着,更好了!」
众人笑道:这都是凤姐素日孝敬太太,疼爱下人,不是小气的人,否则平姑娘那里还敢这样做。由此可见,凤姐其实是一个照顾下人、慷慨付出的人,关键在于对方值不值得对他好。以邢岫烟来说,前面第四十九回就提到,「凤姐儿冷眼岐薮岫烟心性为人,竟不像邢夫人及他的父母样,却是温厚可疼的人。因此凤姐儿又怜他家命苦,比别的姊妹多疼他些」,甚至比照迎春的分例送一份月钱给岫烟,展现的正是雪中送炭的高贵精神啊。
这么一说,我们就想到前面提到过的醉金刚倪二,他也有这一种「因人而使」的侠义,不就和凤姐很像吗?也恰恰好,这两个人都拥有「泼皮」的评价,可见曹雪芹的用心巧妙,我们读小说的时候千万不要以偏概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