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简友广场

论语商释

2020-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宝臣

论语商释•为政篇第二﹝一九﹞

【原文】

      哀公问曰﹝一﹞:“何为则民服﹝二﹞?”孔子对曰﹝三﹞:“举直错诸枉﹝四﹞,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一﹞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四九四——前468四八六年在位。

﹝二﹞何为:怎么做。

﹝三﹞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四﹞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释义】

      鲁哀公问孔子:“怎么做才能让百姓服从呢?”孔子对他说:“选拔正直的人居于高位,把邪恶的人置于一旁,百姓便会服从你了;如果你重用邪恶的人,把正直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服从你了。”

【商释】

      据《史记•燕昭王世家》记载,战国时期,燕国的君主燕昭王是一个很有志向的君主。他志在报复齐国,但苦于麾下没有卓越的人才。于是他就把自己比较得意的大臣郭隗叫来。“(燕昭王)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以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燕昭王果然是个明君,吸纳了郭隗的建议,首先给老郭弄个大官先做上,然后又高筑黄金台(大别野)供其享用,没用多久,四面八方的人才纷纷来到燕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没过多久,燕国即成“七雄”之一。

      这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重用人才的事例。

      其实,在现实社会里,人才的意义尤其重大。就拿我们的足球来说吧。我们的足球想到奥运会或世界杯溜达一圈的想法也不知道有几十年了。可就是出不去。我们可以说出成千上万条理由来,但是我觉得最终一点还是教练的水平问题,也就是人才的问题。人家南斯拉夫人米卢怎么就把东亚病夫带出去了,不还是那几个人吗?这说明人才的意义非同小可。

      谈到中国的企业管理也是一样。改革开放之前,那么多的企业都不行,后来也不知道怎么着就行了。特别是国有企业,原来都不行,后来就是改了一下,全行了。有人说是体制的变化。我问他们,什么是体制?有的人不一定当时就回答出来。我就告诉他们说,所谓的体制就是能不能让人才有尽可能释放潜能的空间。能够让人才发挥最大作用的体制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那么怎样就可以让人才尽其所能呢?孔子不是说了嘛:“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说得明白点儿,老板在用人的时候,一定得做到先把那些有能力的人用起来,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让那些在道德上可靠又有能力的人得意,而让那无才少德的家伙们在一边呆着,这样的话民众就服气了,社会关系就顺了。对于企业而言就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相反,如果老板让那些小人或没有能力的人得意了,把他们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甚至任凭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压制那些有能力的人,那么这个企业就完了。因为企业不可一日无效益呀!

      但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难了。中国很多的老板把家业做大了,然后就面临着用人的问题。自己的家人要用,朋友要用,关系要用,若仅仅这些还好办,更可怕的是还要用很多无德无才而善于拍马屁的人。老板用着很舒服,大有当皇帝的感觉。但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我的作品:论语商释

看着不舒服。他们的本事无法释放,好的建议老板又不听,渐生离意。最后只留下几个“枉”者把企业玩完了事。

      真正的做法应该按照孔子说的,要用有本事的人,当然包括德性。自己家里的人有本事就“内举不避亲”,没本事你自己看着找个地方安排,反正不能让这些人进入管理或决策程序。至于“枉”者则万万不可用之。

    简单结论:企业存在公平和正义,员工们就服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