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生命短暂浩气长存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一首《别云间》让我心潮澎湃,难以平静,夏完淳的家国情怀深入人心,一直是后人学习的典范。夏完淳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作了这首诗。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这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表现出作者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夏完淳,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他被逮捕,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
英雄并非不识人间烟火,夏完淳的情感也是非常丰富的。他的《婆罗门引》,一曲船娘棹歌式的清浅明亮,又浮动如影,轻声撩人。
“晚鸦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春归不阻重门。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更阶前新绿,空锁芳尘。”“随风摇曳云,不须兰棹朱轮。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多情皓魄,怕明霄还照旧钗痕。登楼望,留外销魂。”
这个明亮不动声色的少年,用水乡的浮图,抓住了少女的心。女孩子们喜欢这样热烈有矜持的少年,宛如夜晚昏暗光线中的栀子花,明亮、跳跃,景象入胸怀,好像无意,又似有心,惹的人心中对他充满宠溺。
夏完淳的《卜算子》,处处写归怨。“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十二玉阑杆,风有灯明灭。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鸭啼月。”不知当时中意夏完淳的那些女孩子目睹此情,心会碎成几片,然后散入风中。
夏完淳的文字清澈透明、浓烈芳香,滋养人的心灵。一切美好的珍贵的东西,一般是最骄矜而高贵的,它只留给那些懂得欣赏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