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疫情期间个人抗风险能力建设的思考

2020-04-15  本文已影响0人  水手Seaman

这次新冠已经肆虐了3个多月了,但远没有看到终点,除了在线教育和娱乐、医疗等少数领域,几乎全行业受挫,全球经济萎缩已成定势,相比较目前国外的疫情大规模蔓延,很多国人还觉得有点小开心;相比较企业员工降薪、失业的惨状,很多体制内工作的人开始扬眉吐气,不怎么用上班,还不少拿钱。他们似乎都不明白,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他们不明白中国的之所以有今天快速的发展,是得益于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占尽了世界的便宜,而事业单位公务员之所以能拿着稳定的收入,是因为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们上班996,下班icu的拼搏,要知道中国的民营企业贡献了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80%的城乡就业,为中国撑起了经济基础和社会稳定两个基本盘。

当我们在同情和怜悯那些曾经拿着高收入的创业者们的时候,当我们为自己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而庆幸的时候,扪心自问,体制内的工作就真的那么稳固吗?并不见得。之所以我们有体制内工作稳定的偏见是因为过去的计划经济是倾向于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我们的父辈们在他们的当打之年,都觉得自己混的还不错,那是以为体制,是因为社会分配制度不允许人和人之间有太大的差异,并不见得是他们自己多么优秀。而当我们的国家步入全球化发展的轨道,逐渐融入真正商业世界,并因此而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我们就再也回不去了,只能沿着这条路一直向前,信奉实用主义的中国人其实是从来都不会被观念和原则捆绑的,看近三十年中国的发展就知道,我们在新的游戏规则里玩得不错,如鱼得水。

所以,让占全国人口80%按劳分配,让剩下的一小撮人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很显然是不可能长久的,让游戏规则制定者去动自己的蛋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推进缓慢,但是这势在必行,我们的政府其实也一直在路上。当高速公路收费岗位被撤销时,那个36岁却声称自己除了收费什么都不会的哀嚎没有触动我们吗?审视一下自己吧,我的能力在我现在的岗位上是不是可以替代的,是不是那种招聘一个刚毕业的临时工稍加训练就可以跟我做的一样好?我的技能离开了现在这个因人而设的岗位,是否可以像u盘一样任意插拔,接入新的系统?我的知识和能力所带给我的社会认可,在摘掉了什么什么长,什么什么教授之后,是否就无人问津?

这次疫情是一场灾难,但是更是一个契机,对于国家如此,我们如何利用疫情的需要进一步强化中国制造的地位,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对于创业者来说也是如此,在遭受沉重打击之后,我们看到很多企业的快速转型,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快得可怕,这是他们多年来勤修内功的成果,那些还来不及转型的创业者们,也利用这段空档期开始思考,当面临一场毁灭性的危机,应当如何应变,是否永远有一个plan B,正如鸿蒙之于华为,危机意识和抗风险能力假设深刻于任正非的骨髓里。而对于我们这些体制内的人们,我们难道不需要思考和变化吗?难道只需要每天高喊伟光正的口号歌功颂德吗?我想不是的,我们应该更加不安,更加颤栗,然后开始行动。

投资圈有句名言叫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所以,我们也需要为自己增加新的能力,新的身份,以确保当下一次海啸来临时,当我们的巢穴再也不足以保护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以展开翅膀,逆风飞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