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3
读完本文约需37分钟
非凡精读馆的书友们,大家好,我是余秋雨。
书友就是以书作为朋友,现在要给大家报告一下我新编的一套书,叫《中国文化课(青少版)》。这是我疫情期间在家躲着干的一件文化大工程,为什么说是大工程呢?
大家都知道,我前两年做了一件事情,把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课程,变成了网课。没想到收听率一下子就达到了6000多万。那么在这6000多万人里,我发现很多都是青少年。有人开玩笑讲,我6000多万的听众里边,年龄幅度有8岁到80岁。8岁夸张了,8岁的人不会太多,那就算十几岁,也是很让人惊讶的。
因为我讲的课是博士课程,我的博士点是最难考的,那么怎么有那么多孩子在听呢?一方面我很感动,一方面我也觉得有一点对不起孩子们,你们能够啃得动那么厚的书吗?
我在好多场合看到,在墙角边上有几个孩子,捧着我厚厚的书在读,我心里就有一点不忍。因为这一定是他们书包当中最厚的一本书,那么重。我有没有可能把它变成适合他们来阅读的青少版?
应该这么说,是我的青少年读者首先给了我启发,不是我推给青少年读者,是青少年读者把他们阅读的欲望推给了我,我来完成这个任务。这些事情做得很愉快,为什么呢?
看起来非常深奥的问题,要变成适合青少年来读,我首先把它开了三个门径:
一个是希望我们青少年读者,能够弄通中国文化课课程里边的一些难题,所谓难题就是要接受一个框架;
然后要熟悉一些文化创造者的名字;
最后要熟读一些中国文化当中的著名作品。
所以就变成了,一个是框架,一个是人物,一个是作品这样的三个门径。
大家知道,一个大的课程如果分成了三个门径,青少年走起路来就方便了,他们就知道自己该选哪一条路走比较好,三条路都走一走也好,所以就变成了三本书。三本书都不太厚,那么我今天要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
《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1:了解这些难题》
首先要给大家介绍的是第一本书,就是我们要弄懂一些难题,也就是说了解框架。平心而论,这些题目现在好多学者都在继续研究、都在探讨。为什么直接教给青少年?我相信今天在听我讲课的人里边,有好多是家长。家长们应该明白一点,我们不要小看我们的孩子,我们的老师也不要小看我们的学生。
我想告诉家长和老师们:在人文学科里边,好多起点型的问题,其实也是终点型的问题。比如,小孩都会想,“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是谁”。这些问题,哲学家到了年老的时候还在研究。
所以同样,我们青少年关注的问题,往往是最大的问题。反过来说,最难的问题他们接受起来,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简单。我们都有过青少年时期,那个时候,我们脑子的接受能力,远远超过成人们的想象。
所以,我的第一本书是基于这样一个想法来建立的。我要告诉大家,中国文化的框架,这些问题学术界都在争论。但是,年纪轻的朋友们如果较早接受一些大题目,对他们终生都有用。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大问题是到年纪大了才掌握的,不是如此。所以,在好多学校,都希望最有名的教授给大学生讲第一堂课,这是什么道理?并不是让大家感觉到老教授的风采,是让年轻人知道这门学科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从开头就应该了解。
所以,我第一本书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而写。现在事实证明,从好多青少年读者的反馈来看,他们对比较艰深的一些大问题、大框架,还是能够接受的,而且接受得很愉快,这一点就增加了我的信心。
我想给老师和家长们说一个观点,我这三本书其实是给读者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
因为现在文化接受的渠道非常繁多,书籍也多,网上阅读也多,各种各样的途径都多。其实对于青少年来说,从小满脑子中国文化的信号,已经是非常非常密集了,这个时候最关键是要做减法。
就像减肥,把我们强健的肌体显现出来一样,我们也要通过减法,让中国文化的肌体显现出来,让我们的学生在接受中国文化的时候,能够看到一个非常健美、清瘦的骨骼,这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不是说今天背多少诗,明天记多少词,这样他们文化的盘子会越来越大,而好多部分对他们来说是没用的。所以,像我们生活当中的胖子一样,营养过多吃胖了。所以我这三本书是减肥的书,是减少压力、减少分量的书。
我现在先讲第一本,大家可以听一听,你们是不是感到这些问题非常重要。譬如,我今天提到的就是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是已经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它最后沉淀物是集体人格。
中华文化成熟的时候,离我们现在多少年?这个问题大家肯定老在想,那么我们老讲中华文化五千年,我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的读者,中国文化真正跨入成熟的门槛是4200年前。
那我们讲五千年是不是多了呢?没有。因为跨门槛以前首先要热身、要起跑。起跑大概有七百多年的时间,加在一起五千年差不多,所以我们讲中华文化五千是问题不大的。
如果讲考古文化的遗迹就太漫长了,我们在哪儿发现一个什么考古意义上的文化,那个文化是人类的痕迹,这是另外一种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我们狭义的文化,也就是成熟的文化,我们定在4200年前。4200年前是公元前21世纪,现在我们是公元21世纪,正好当中对折,这很好记。
那么进入成熟文化和没有进入成熟文化的时候,这个门槛的标准是什么呢?有三个标准,全世界都统一的:
第一个标准是有没有青铜器。人类是不是从用石头来作为工具,慢慢地运用了金属,在金属当中用青铜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界限。所以我们说进入了青铜时代。
第二个标准是有没有建立起一个粗浅的制度。譬如中国的祖先崇拜,分等级、血缘关系等等,这都是简单的制度。
第三,有没有创造文字。一个大的文明,创造文字是它的一个标准。
当这三个标准都存在的时候,那么门槛就建立了。跨越这个门槛的时间是4200年前,这个时候中国文化具备了这三个标准。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跨门槛在全世界是第几名?我在这本书里告诉大家,我们显然不是第一名。第一名是谁?叫古巴比伦文明(现在伊拉克所在地)。那第二名是谁?古埃及文明,金字塔的所在地。那么我们有可能是第三或者第四,第三、第四是谁呢?是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
所以,我在这本书里写到,从种种迹象看,我们不妨谦虚一点,说自己是第四名。我们怎么是第四名呢?因为人类的古文化,一共就是四种文明。非常灿烂的希腊文明还挨不上,因为它时间晚了一点。而且从许许多多的研究看出来,希腊克里特岛上的文明是第一种文明和第二种文明在海上的遇合,它缺少原创性。后来它很发达,但是在古文明当中它算不上,一共只有四大文明,中华文明是其中之一。
我们进入成熟文明的框架以后,我们又遇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这个时代叫奠基时代。外国把它说成是轴心时代,我觉得讲奠基时代比较好。人类进入文明以后,很多聪明的头脑一下子都兴奋起来了,都投入了人类第一次智能大爆发的浪潮,各方面的聪明人都一起爆发了。
我在这列了个时间表。比如我讲到,中国的老子和印度的释迦牟尼几乎是同岁;那么释迦牟尼比孔子大了十几岁;那个孔子死后十年苏格拉底诞生等等。我举了一个年龄的排列。大家很惊讶,这些给我们创造人类文明的人,几乎出现在差不多的时候。差十年、差二十年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是非常靠近的,所以在这个情况下面,出现了叫奠基时代。
奠基时代中华文明不仅没有缺席,它至少占据了三分之一的位置。这个时候希腊文明也上来了,虽然开始没有排入四大文明之一,但在奠基时代就很灿烂了。所以第二是希腊文明。第三是印度文明,可能还包括波斯文明,加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从第四名变成三分之一了。
但是,那么多聪明的头脑在思考的时候,这个文明能不能留下来呢?决定行政的力量,决定国家的存在,所以人类文明又进入了帝国时代。如果没有帝国加持,没有行政力量的帮忙,再聪明的思考也会随风飘散,这个文明很可能就不存在了。
帝国时代出现了很多很多帝国,但是历史证明,对人类影响最大、压得住分量的帝国有两个:一个是西方的罗马帝国,一个是东方的秦汉帝国。这个时候我们从三分之一又变成二分之一了。
两大帝国(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非常了不起,但是在公元479年的时候,西罗马帝国被北方的蛮族消灭了,于是二分之一的欧洲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欧洲经历了差不多1000年黑暗的时代。
但是在中国,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在公元4世纪、5世纪,特别到6世纪的时候,欧洲沉入黑暗中的时候,我们居然建立了唐代,这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坐标。那个时候,从两大帝国又变成一个帝国了。连现在美国的历史学家也说,在非常漫长的时间里边,中华帝国的文明、经济总量,一直处在世界最领先的地位。
处在最领先的地位,它又没有侵略别的地方,所以中华文明这个时候就建立了自己了不起的尊严。
我们从门槛,门槛的三个标准,讲到我们是第四名,第四名又怎么变成在奠基时代的三分之一,又变成帝国时代的二分之一,后来又变成了处于最高的领先地位,以唐代作为坐标的这么个时期,这样我们中华文明的框架就清楚了。
在这么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框架当中,我们在这本书里边还会给大家介绍,在奠基时代的时候,我们中国怎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情景,诸子百家的情景大概是什么样的。
我们建立了帝国的时候,不管是秦帝国,不管是汉帝国,表面看起来它们是用武力来完成自己功业的,实际上它们都是文化选择。
比如,秦帝国它们选择的是法家,做了很多不好的事,也做了很多很好的事,像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都是很好的事;汉帝国首先接受的是道家黄老之学,然后独尊儒术,所以两大帝国都在做文化选择。
到秦汉帝国结束,中国好像是分裂了,在分裂过程当中,文化非常繁荣,就出现了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魏晋时期。魏晋时期出现了三个传代型的典型:
第一个是慷慨英雄型,以曹操、诸葛亮为代表的;
第二个是反叛自立型,反叛自立型就指的是魏晋名士阮籍、嵇康;
第三个是安然自适型,指的是陶渊明这样的,就躲在一边。
这三种不同的文化,在魏晋大背景下组建得非常好。在魏晋之后,我们不得不面对世界的最高坐标——唐代了。如果说唐代是世界文明当时的最高坐标,这一点我相信,全世界的历史学家都会同意,没有什么异议。
那么唐代作为最高坐标,有好多好多的标准,一个就是生活方式。它完全是世界型的生活方式,三万多名留学生,世界各大宗教都在长安聚合,人们是一种完全没有国界的世界型的生活状态。而我们的思维方式也非常宽容,在青春活力当中又迸发出了诗情,所以就开辟了唐诗的时代。
这就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唐代,它的生活方式是世界型的,而精神方式极端的包容,极端的青春,又极端的充满了诗性,所以我们永远地怀念这个时代。
如果我们现在到外面去,说到唐人街,那一定是中国人聚集的地方。我们说唐装、唐服,讲“唐”的时候都代表中国。什么道理?因为唐代确实是有资格代表整个中国文化的最高形态。
那么唐代当时中间有好多的过渡,最后来到了宋代。宋代我们一开始,我们青少年不知道怎么想,听起来好像有点不对劲。宋代好像打仗老打不赢,失去了很多很多地方,北宋又跑到南方来,变成了南宋。
我们看《水浒传》的时候,觉得宋朝官场不行,使得英雄纷纷地上梁山,宋江活不下去了,武松活不下去了,鲁智深活不下去了等等。但是,我们如果从文化上来讲,宋朝的整体文化水平也很高。
如果说生活方式的话,我们会记得《清明上河图》,这是我们在举办世博会的时候,中国馆的主要图画。大家看了以后觉得,这幅画里边有那么多人,但是没有皇宫贵族,没有了不起的名人,都是普通的人。但是眼睛一看,这个生活方式非常的好,这证明宋代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今天还感到温暖,感到向往。
在文化上当然也是,它建立了特别完整的文官制度。所谓文官制度,在宋代可以达到最高峰了。最大的那些文化大师,居然做了最高的行政长官,像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都是属于这样的,那在中国历史上其他地方、其他时候,都不太出现过这样的情景。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宋代有一大批让我们感到亲切的诗人、文人、写词的人。宋词的发展又是达到了和唐诗可以并驾齐驱的地步,我们可以讲出一大串非常熟悉的名字,像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等。所以唐宋文明加在一起是中国文化一个了不起的历史阶段,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无上骄傲,一定要让我们的青少年读者懂得这一点。
但是宋代的时候,有一批文人觉得,宋朝灭亡以后,中国文化可能也灭亡了,元代打过来了。那么元代建立以后,很可能中国文化就进入了一片萧条,但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
我在这里边讲了中国遗憾了很久很久的文化种类,叫戏剧。戏剧以前一直没有能够很好地发展,但是到了元代大发展,不仅大发展,元杂剧可以和世界上其他任何戏剧繁荣时代的景象做对比。同时也出现了像关汉卿、王实甫、纪君祥这样了不起的人,所以元代其实也不差。当然元代也还出现了像大画家黄公望这样的人物。
但是明清两代,尽管500多年的历史,差不多快600年的历史,文化没有前面这些朝代这样繁荣、这样热闹、这样发达,这和朱元璋当时所实行的文化专制主义有关。但是,尽管在文化专制主义期间,明清两代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文化人物。比如,明朝出现了像王阳明这样的哲学大师,他其实也是文化大师,因为他的哲学观点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明代当然还出现了像我前面讲到元杂剧的继承者,像昆曲这样非常繁荣发达的景象,那么明代的小说也开始发达起来。到了清代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所以我们就看到了《红楼梦》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小说作品。
总的说来,中国文化的框架,是一个让我们觉得每一个时代都有非常好的文化成果和文化人物的结构。我讲框架的时候,有很完整的一个体系。从我们跨过门槛开始,我们如何在百家争鸣当中迎来了智能奠基时代,然后又一步一步迎来世界文明最高坐标的唐代,唐代延续至宋代,然后元明清文化也不差。
如果这样的一个框架告诉了我们青少年读者的话,在他们心目中就有了非常好的印象。如果没有这个框架,只是让他背两首诗,让他读几个古文,读几个成语,如果是这样,我们的年轻孩子很可能会“瞎子摸象”,摸到这一块,但是不知道整体,这样的话就很遗憾了。
所以,整体的东西,不要等到他们年纪大了以后才建立,这样就太晚了,能不能在年轻的时候就建立?所以,我三本书当中,第一本是对框架的说明,这是很重要的,第二、第三本是顺着前面第一本书来的。
《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2:记住这些名字》
第二本书是《记住这些名字》。这些名字大家看起来一定会津津有味,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的生平都充满了有趣的故事,有的故事虽然看起来很悲凉,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以后,这些悲凉的生平让我们肃然起敬。他们在这个悲凉当中,创造了这么好的文化,让我们觉得这些人真是非常了不起。
我在这本书里边着重讲述的,比如像诸子百家时代的庄子,我把庄子列为诸子百家当中文化程度和文学水准最高的一位。他是个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家,其他诸子百家虽然都了不起,但是我们很难说他是文学家,但庄子是。
庄子以后我介绍了屈原,还把庄子和屈原的代表作翻译成了现代散文。现在端午节大家在读屈原《离骚》的时候,网上经常有一些年轻的朋友说,读读余版当代散文体的《离骚》。好多年轻的朋友经常在开朗诵会的时候,读我的这版《离骚》。我觉得很有意思,大家也不妨读一读。
因为《离骚》本文很好,但是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读起来有很多很多词语上的障碍,词语上的障碍会影响我们阅读时候的情感表达,所以我把它翻译成了现代散文。
在庄子和屈原之后,我隆重推出的是司马迁。他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他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了历史中人。为什么他没写到我们,我们怎么成了历史中人?因为只要读过《史记》的人,都会觉得我们的头上有一种历史理性在晃动,有一种历史的选择决定我们的人生。所以,司马迁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不得了。
后来的二十四史都是根据他所写《史记》的体制来的,所以我们把他理解成整个中国历史的一个总编辑。我选了他的《报任安书》这篇文章,我的第三本书里边,我把它也翻译出来了。
然后我会提到一些非常可爱的魏晋时代的人物,比较多地提到了阮籍、嵇康。据说我在网上讲这篇课的时候,好多青少年的朋友都听得掉眼泪了,这个和阮籍、嵇康他们奇特的生平、奇特的文化行为有关系。这些年轻人听起来,我相信一定会很高兴。
我要告诉青少年朋友的是,这些了不起的魏晋名士,这些我所说的了不起的文化人,他们最好成果爆发的时候,都是青年时代。所以好多人说,为什么你给青年人讲这些东西?
我想告诉大家,我其实是给年轻人讲年轻人,只不过后面这个年轻,是古代的年轻人,他们都在年轻时代创造了了不起的文化成果。魏晋名士当中有的人,他们去世的时候还非常年轻,可见他们最辉煌的日子,都和青春两个字有关。
在讲记住这些名字的时候,我会特别讲唐代的一些诗人。我在北京大学讲课的时候,曾经在北京大学各个系里边,做过学生的民意测验。根据大家投票来了解,当代青年最喜欢的唐代诗人是哪些。当然最前面的还是李白、杜甫,然后第三位,我讲到是王维,为什么是王维?北大的女学生投票特别多,大家都特别喜欢他。原因可能是主要在他的诗歌,他的诗歌今天读起来也非常有魅力。
这些人的人生其实都遇到了很大的波折,而最大的波折是和安史之乱有关。在一次大变动当中,我们的几个诗人都有一些非常坎坷的遭遇,但是他们在坎坷的遭遇当中都写出了好多优秀的诗篇,这一点能够成为我们记忆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唐诗里边的这些人物,我们都需要记得。
唐诗以后,我要告诉大家的人物,就是宋代的那些人物。我前面已经提到过,我们永远把宋代的第一个文化人,说成是中国整个文化史里边最可爱的人物之一,那就是苏东坡。
他为什么那么可爱?为什么让大家感到那么亲切?中国历史上有好多了不起的人,让我们感到可以尊敬,但是并不感到太亲切,不能够把他当作自己家里的哥哥、叔叔来面对。但苏东坡不一样了,苏东坡我们觉得他非常亲切。
苏东坡之后,我们会遇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李清照。还有两个真正的男子汉,就是陆游和辛弃疾。当然,还有一个把宋代的文化打上很悲壮句号的文天祥。这个我一个个都做了认真的分析。大家要记住这些名字,这是让我们感到温暖的名字,让我们感觉到文化重量的一些名字。
到了元代的时候,我非常希望大家能够记住元杂剧的代表人物,叫关汉卿。如果其他人记不住,关汉卿这个名字希望能够记住,他是中国戏剧的最高代表,出现在元代。这个人也很可爱,说自己是一颗响当当的铜豌豆,你怎么砸也砸不碎我。
然后在明清两代,我专门给大家介绍了几个人,一个就是王阳明。现在我们大家都能够知道的像知行合一、致良知,都是王阳明的创造。我们一直为这么一个思想家感到骄傲,他是一个世界等级的哲学家,很难想象他同时又是一个了不起的将军。
在文官里边,在整个明代打仗打得最好的是他,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君子。在马背上打仗打得那么好,建立了很了不起的功业,同时又是一个非常高等级的哲学家。大家能够想象这样的新一代的君子吗?我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君子。他能够遥远地呼应我们从先秦时候开始出现的那些了不起的思想家。到王阳明之后,我们可以知道一种千年呼应的关系。
当然,我们在讲明清两代文化的时候,还忘不了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些小说。小说我把《红楼梦》放在第一了,接下去是《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都非常了不起。这本书的重要性和作者曹雪芹的重要性,我在《记住这些人物》里边专门有一些认真的介绍。
加上这些名字以后,我最后做了一个概括:在中国文化史上,这些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往往是个创新者,他们不是我想象当中的继承者,但是他们同时又总是在远方流浪的人,我们现在讲的“诗和远方”,在他们身上结合得特别好。
他们是一个流浪者,最后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这一点可能是大文化人必然要经历的经历。他们是不是群众关系不好?不是。因为他们太了不起,人们对他们不太了解,因为他们太了不起,所以他们处于一种和能够挽救他的体制分离的状态,体制救不了他们。各种原因使他们特别无助。
孤独、无助,同时又伟大,这就是中国文化人的一些特点。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记得这些名字,会了不起。这些名字我是怎么选出来的呢?有几个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历史标准。这些人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前后比较当中,他们最重要;
第二个标准是世界坐标。我把他和世界上那些了不起的文化人做对比,他们也一点不输于他们,不亚于他们;
第三个标准是时间的坐标。经过几千年以后,被中国人永远记得的名字和这些人有关。他们当时可能很寂寞,但他们的作品为辽阔的土地所记住,为非常多的民众所记住,这就是他们重要性的特点。
所以,有一个历史坐标,同时有一个世界坐标,同时有一个被人们广为传播的坐标,这几个坐标加在一起,是我选择这些人的原因。
希望我们的青少年读者,能够记住这些名字,即使对他们还不了解,这些名字让我们的青少年读者产生了亲切感,对一个历史古人产生了名字上的亲切感,他一辈子都和这个名字有点关系,这是一个人文化素养很重要的标志。
《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3:熟读这些作品》
第三本我上面也讲到了,就是希望大家能够熟读那些作品。我主要是根据第一本的框架,第二本的人物,衍生出来的他们的作品。
为什么单独成为一本书呢?因为有的人物在历史上非常重要,但是他却没有留下大家广为传播的作品,或者说他的作品有,但是青少年不适合来阅读,到他们长大以后再读不迟。
但是第三本书,我展现了青少年读者必须熟悉的一些作品。我个人觉得,按照我自己的经历,在很小的时候知道一些重要的作品很重要。所以,我用一种特殊的方式,用翻译成现代散文的方式,把它作为让青少年能够接受的一个阶梯、一座桥梁。
我把它翻译的时候,努力地把它翻译成现代散文。什么叫现代散文呢?就是不像把古代好多注释排在一起,能够读得懂,但是,没有魅力的文章。那样就没有价值了。
我一定要翻译成,在古代是美文,现在也是美文。我一定要照顾它的节奏、比喻,它的许许多多内在的张力。这一点就是我翻译的文章,让现代的人作为现代散文读要达到到的标准。
除了我前面讲到的屈原的《离骚》外,我还翻译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翻译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在翻译了这些以后,我遇到了一个大的问题:唐诗宋词的量很大,让年轻人熟读,到底读的范围多大?选择的标准如何?
所以,在这里我花了很大的功夫,动了很多脑筋。唐诗我选了五十首,我们过去说《唐诗三百首》,三百首对今天非常繁忙的年轻人来说太多了。后来我们六十年代出过《唐诗一百首》,对一般的年轻人来说也太多了。如果要能够熟读到能背的时候,我认为五十首是一个热爱古代文化的标准。
当时西安的曲江新区(唐诗的一个故地)想立一些碑,把唐诗拓上去。曾经叫我来选,我说选多少,他说让全世界的华人、游客,看到这个碑马上能够读出来的唐诗,但是又不能太多。所以当时选了二十首,但是按照中国文化课的范围来说,少了一点,所以在这里我选了五十首。同时,除了背诵之外,还需要大家熟读的,我又选了四十首,这样的话就有九十首,那么范围就很大了。
但是你一定要熟悉的是前面五十首,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我选的标准是这样的,我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能够理解我的标准。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做诗歌记忆比赛,好多让我很惊讶,年轻人能够背出很多很多诗歌,这个了不得。但是我有一个基本想法,不要背得非常多。
唐代的诗人,大家以为他们整天在背别人的诗吗?不是。唐代的诗人,背别人的诗一定背得不多,一方面他们传播条件有限,他们也不知道唐代多少人写了多少诗。至于当时的歌女在唱,在过去的酒店、茶馆里传的这些诗,他们会了解,但是他们不会记得很多。
我专门提出一个标准,就是一个人如果记了很多古代的诗,他恰恰记得不是说该怎么写,记得的是不该怎么写。因为人家写过了,你记得它,就意味着你不能这么写了。如果按照它的规则写,你在诗歌领域就犯了一个非常重大的错误,等于你偷了别人的诗句,这就是不能写的。
所以,一个真正写诗的人,不可能去背很多很多我不能写的诗句放在胸中。一个年轻人应该明白,他的心灵深处,应该有固有的和人有关的诗情和诗意,这个诗情和诗意,其实和唐代的诗人差别不大,只不过他们用非常好的句子来表述而已。
唐诗的量非常大,真正好的诗人在整个比例当中不多。现在我们好多老师搞错了,以为唐诗都是好的。不是。唐诗那么多,绝大多数一定是平庸之作,优秀的诗是不多的,优秀的诗怎么来区别呢?我的标准就是前后左右的坐标比了以后,还要看历史上唐代以来有多少的传播程度,这点非常重要。
我要给青少年朋友一个劝告,就是你们要记得唐诗有个标准:唐诗就是唐诗,唐诗不是学问。如果你看到一首诗,好多句子不了解,很多背景不了解,我希望你现在不要读。
我想告诉你,最好的诗是没有学问背景的诗。你看最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最好的诗,哪一句需要注释。还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最好最好的唐诗。
最好的诗一定是第一眼看上去马上就能懂,在我们心中出现了图像的诗。这样的诗不仅是唐诗当中最好的,也是人类文学作品中最好的。就像我们谈恋爱一样,你眼睛一看,对他的神情、面貌,笑容很有感觉,这是最好的。不能说查他的档案,查他的中学成绩,他的同学关系,这样你找不到一个真正好的恋爱对象。
读唐诗也是如此,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家长、老师要明白,唐代第一流的诗,一定是不包括太多背景和不包括太多学问的。我选了50首唐诗一定要读的,按照这个标准,我又选了35首宋词是一定要大家熟悉的。
那么在第三本书里边,我把选的唐诗和宋词的原文列出来了,大家能够看一看。对于最好大家能够熟悉的作品,我没有列原文,但是列出了篇名,大家一查就可以查出来了,这个我觉得非常重要。
我在第三本书里还写了几篇文章,一个就是我作为范例,解释唐诗应该怎么读。我分析了好几首唐诗,唐诗一定要从艺术上,不要从背景、学问上讲,要从艺术上讲它好在哪里。
我讲到“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时候,我说它用了多少了不起的图像,白帝城、彩霞、万里长江,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发现它很美。但是缺少声音,所以拉来了一点猿声。猴子叫的声音里边,真正活的是,一条小船划过去了。这种图像的配合就使它成了一首很好的诗。
我们一定要这样读,而不要去解释李白当时的生平,他当时遇到多大困难等等,了解一下也可以,但是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诗本身的美丽。我就这么分析,一点点告诉大家怎么来读唐诗,而不要老是去咬文嚼字看一些典故,读一些背景,读一些历史,这都是不对的,这都属于专业研究,和我们现在要人人把握的不一样。
然后我又写了一篇文章,分析为什么苏东坡的那几首词,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词。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为什么好?它开头好在哪里,中间好在哪里,结尾好在哪里,我都做了艺术分析。
我在第三本书里对青少年如何读唐诗,如何读宋词做了示范,大家根据这个示范来感觉。我相信,年轻人如果凭自己的直感,对唐诗宋词一见钟情的话,一定能够理解我所说的东西。
不要把美丽的东西变成不美丽的一个学术问题,学术是不美丽的,唐诗宋词是美丽的,我们一定要保持住它的美丽。你保持住了唐诗宋词的美丽,那么你一生也都是美丽的。唐诗宋词有个好处,它让整个中华民族,整个中国文化的接受者都保持了美丽的尺度。这就是第三本书所写的内容。
第三本书还讲到,我是怎么排列小说的,为什么《红楼梦》最好?在我们的戏剧里边,我又是怎么排列的,这是我第三本书的一个标准。
概括起来,第三本书有两个长处:
第一个长处,对最好的作品做了翻译;
第二个长处,对唐诗宋词做了严格的精选。
一个框架、一堆名字、一批作品,就构成了青少版的《中国文化课》的内容。
三本书可以分开阅读,第三本书有好多作品,现在单独卖就卖的比较好,可见大家觉得这个书作为作品留存的话比较好。但是我相信,家长和老师们希望引导我们的青少年读者认真地读一下第一本书。
在第一本书里,确实包括了非常难的学术问题,但是我用最浅显的方式写出来。要相信我们的学生,相信我们的孩子,他们对最复杂问题有自己很天真、很本能的理解能力,这个理解能力有可能超过后来被好多思想打乱了的成人思维。
我今天就讲到这,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