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那一抹动人的温柔读书齐悦梦想大型社群

以世间小儿女的姿态抵御漫长岁月

2021-08-12  本文已影响0人  雪花红梅飘2000

生而为人,我们在世间平凡又渺小,在广阔的宇宙中,只不过短暂停留。“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每个人都带着一生的历史,半个月的哀乐,在街上走。”尽管生活几番离愁别恨,几多辛酸不易,在汪曾祺的世界里,生活是有乐趣的,因为我们都是世间小儿女,享有世间小温暖。

《我们都是世间小儿女》集结了汪曾祺经典的散文作品。 出生于江苏高邮的汪先生是中国当代作家、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著有《受戒》《晚饭花集》《人间草木》等。 他才华横溢,在文学、艺术、书法、美食等方面颇有建树,却曾遭受打击,跌入谷底,几经沉浮,迎来繁荣与宁静。本书共三辑:随遇而安、人间草木、七载云烟。我们欣赏汪曾祺的花鸟虫鱼、吃吃喝喝,感受人间烟火;遇见他记忆中的百态人物、描景绘声,体味人世温暖。

本书的封面采用橙色,暖色系使人愉悦温暖,而由茶壶、盛满茶的杯子、茅栗、洋葱组成的画面,仿佛在诉说琐碎而平凡的生活,却不知怎的,带着浓浓的情意,绵长悠远。纵使岁月漫长,然而值得期许。

有人说故事像说着自己

有人说故事像说着自己,有人说着自己像说故事

不知道是讲故事的人在回忆往事还是在编故事,真真假假,并不重要。汪曾祺好似闲话家常一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平凡又特别的故事和人物。这些故事并不是惊天动地、惊骇世俗的稀奇事,人物也不是大人物,却值得品味,让人很平静,很喜欢。仿佛故事中的某个人就是你身边的人,每一个人物都是那样的真切朴实。这是亲切、是柴米油盐,是人间烟火。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读完本书,你会发现汪曾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作。他笔下的许多人物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每每有什么经历,他也着力于把它写入自己的故事。他的二伯母在失去丈夫后变得古怪,就是小说《珠子灯》中孙小姐的原型。因为曾经避难在庵里住过,所以有了《受戒》里和尚的生活。因为经历过右派的生活,在他的作品里也有这样的人物。楼下闲坐的三个大爷,身边性格各异的大妈们,做生意的和尚,世间百态,故事早已和现实融为一体,于细微处体现世间小儿女的平凡生活,流露人间温暖。

任它如何沉浮,我自随遇而安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凡。

汪曾祺认为自己的人生平平淡淡,所以他笔下没有重大题材,没有性格复杂的英雄人物,没有强烈的、富于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细读本书,我们不难发现,他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幼年丧母,青年背井离乡,饱受战乱之苦,中年被划为右派,下放农村改造,老年遭受不公平的对待。他的一生跨越民国和新中国两个时期,见证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发展。然而这一切在他的笔下是那么的不经意,那么的轻描淡写。那些受过的苦难,流过的泪水,仿佛只是过眼云烟。从他朴实温暖的文字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他的悲痛与伤感。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

实实在在经历过苦难的人,笔下大多都是世间小儿女的平淡生活和绵长柔情,温温润润,含情带意,似涓涓溪流。这是对苦难的回避,也是对快乐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两个母亲的故去,没有过多笔墨,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悲伤真实可感。就连躲庵里,跑警报这样生死攸关的事情,在他的笔下也是云淡风轻,好似是别人的故事。被划为右派,生活艰难,那便苦中作乐,烤土豆、炸蝈蝈吃。白天劳动,夜里读书,和乡亲们打成一片,没有其他琐事打扰,也是难得的安静。

随遇而安,是他的处世哲学,值得每一个世间小儿女学习。

人间最美是三真

人间最美是三真,真实、真诚和真挚,这三种真,千金不换。

汪曾祺说,他写作,强调真实,大都有亲身感受,只能写自己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像姜白石所说的“世间小儿女”。平平常常的人和事,世间小儿女的人生,恰恰是普通人的生活,这正是汪曾祺作品的可贵之处。

跟着汪曾祺,我们看到了江苏、云南、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的大好河山、人间胜景,见证了故乡的四季变化,观察到了山丹丹、枸杞、白玉兰、白兰花、槐花、秋海棠的千姿百态,听到了蝈蝈和金铃子的鸣叫,品尝到茅栗、南瓜子豆腐、皂角仁甜菜等人间美味。这样真实地讲述真实的故事,自然是真挚的感情。正如他自己,面对聂华苓夫妇,他真诚待客,面对农民,他真诚地帮助他们。正是他的真诚,使得他在苦难中收获快乐,抵御艰辛的沧桑岁月。

他与三个母亲的情感最是真挚,令人动容。虽然对生母杨氏记忆不深,但是每看到屋子前的秋海棠,总会想起她,这是血浓于水的力量。母亲张氏养他成人,陪他从幼稚孩童到青葱少年。她善良坚韧,自己没有什么厚衣服穿,却把他抱在怀里温暖他,在他大便时丝毫不嫌弃,帮他擦屁股、洗衣服,这是母性的本能,是人性的善良。所以他说“我和娘有缘,娘很喜欢我”“我觉得很幸福”。说起感情不深厚的任氏娘,他也很尊重。因为她陪伴他的父亲度过了半生艰辛岁月。

每读一个故事,我都感到温暖,在深夜,在被窝里,读着书,常常不自觉地嘴角上扬,有时甚至笑出声来。不只是母子情、还有父子情、汪先生和沈从文先生的师生情、甚至是汪先生眼里养蜂人两口子的爱情,都是世间最珍贵的情感。

世间小儿女,人生大境界

虽然是世间的小儿女,却有着非凡的志向和超高的境界。

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汪曾祺兴趣广泛、博学多识、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好像没有他不感兴趣的事物。固然有父亲的艺术熏陶,他自己也乐于钻研。他喜欢四处走走,善于观察。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去市井里逛,看字画,饮酒喝茶、甚至观看手艺人的制作过程。这样热爱生活的人,有什么学不会呢?这样善于观察、处处留心的他,把所见所闻都写进了他的故事。他的成功,是水到渠成的。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汪曾祺先生说,父亲的画大气,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可是由于父亲一生没有出去过,见识少,所以画出来的画很局限。他自己一生走过中国的许多省份,出过国,见识了广阔的世界,多姿多彩的风俗,体验过多样的生活,所以创作素材丰富,才能成为一个小作家。

在他的笔下,每一个植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性情。 像车前子,在我们家乡有一个可爱的名字“猪耳朵叶”,叶贴地而细长,在自由伸向四周的叶丛中抽出细长的花梗,顶端有穗形。原以为是不值钱的草,在汪曾祺的笔下却是颇有情趣。做演员不能做车前子,否则观众容易上厕所,做人也不能做车前子,让人烧心反胃。他的作品处处充满人生哲学。

他送好友自己画的画,盖一个“只可自怡悦”的章,这是一种谦虚通达的生活态度,对朋友也是一种尊重。 他有着“书画萧萧余宿墨”的浪漫与超脱,他不愿迎合世俗需求,写惊天动地的大事,纵使“一年春尽又是一年春”,他却仍然悠悠地唱几句莲花落。他坚守原则,品味独特,他喜欢世间的小儿女,带给读者世间的小温暖。他看钟馗的画像可以联想到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理解同情在运动中批判他的人,懂得世间小儿女的难处。他知道,所有上场的人都只是角色,就算身在农村,也并非坏事,至少,他了解了农村,了解了中国,丰富了故事。

我们都是世间小儿女,不妨以世间小儿女的姿态,认真地生活,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纵然长路漫漫,然而未来可期,一切值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