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式沟通》:不必同病相怜,也能感同身受
文/吴呱呱
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小时候因为父母经常争吵不休,导致他经常一个人躲起来哭泣,而且母亲又因为没有安全感,时常过度焦虑,情绪不稳定。
这个人小时候就在想,如果自己和母亲,哪一天自杀身亡,也不作为奇。
后来,父母离婚了,这个人变得战战兢兢,惊恐不安,直接导致他发育缓慢,性格懦弱,在学校更是受同学欺负。
长大后,发现自己极其不信任别人,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
最后,这个人成为心理治疗师,慢慢的才让自己成为一个备受欢迎的人。
这个故事,是我从这本《共情式沟通》上看到的,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便是此书的作者古宫昇。
作者古宫昇,是一位心理学博士,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咨询师。20年来,他在日美两国为逾5000人提供了心理咨询,曾任教于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心理学系,是新西兰国立奥克兰理工大学心理学系客座教授,大阪经济大学教授。
非常喜欢书封上的两句话:“不是讨好迎合,才叫换位思考,不必同病相怜,也能感同身受。”
是什么让他能有如此大的转变?我们应该如何成为一个备受欢迎的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这世上每个人都喜欢得到,那么你就给予
前几天,我的前同事找我哭诉,她非常委屈,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原来,前几天 给公司同事派发结婚请帖,同事们要么说自己家里有事,要么说自己要外出,竟然没有一个同事答应参加她的婚礼,更没有人送她礼物。
其实,听到同事这么对待她,我一点也不意外。
之前和她一起共事时,她一到下班时间立马走人,哪怕整个部门的人都在加班,她的工作没有完成她也不会留下来一起加班。
有时候,看见同事点外卖或者要去楼下买什么,一直叫其他同事帮忙带,却从来没有还钱,而每次她叫外卖时,都不敢声张,生怕别人要让她请客。
试问,这样一个爱占人小便宜的人,怎么会有人愿意真心对她好呢?
书中作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作者的一个付费讲座里,有一个学生依子,她来参加讲座时,会给其他参加者带很多个甜甜圈,让大家在休息时间可以一起吃。
依子就是我们所说的先给予别人的人。
也因此,所以很多人喜欢与她相处,她也因此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意思是你想要得到什么之前,要先学会给予别人什么,这样才可以得到。
每个人都喜欢从别人那里得到些什么,那么倘若你想得到别人的喜欢,那就先学会给予。
就像书中所说的:
“给予别人越多,越能实现梦想:越是努力成为让人放松的人,别人越希望和你交往。”
所以啊,与其抱怨别人对你爱搭不理,不如思考一下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有没有先付出。
02 赞美别人,对自己很重要
我邻居有二对夫妻,一对经常不分白天黑夜的吵架,另一对恩爱有加。
有一次,我刚好碰到那对经常吵架的妻子,她一见到我就开始说自己丈夫的不是,说昨晚让她丈夫出去给她买宵夜,结果那一家宵夜卖完了,她丈夫就帮她买其他家的。
她就对她丈夫发脾气,两人开始吵架。
我听完后,终于明白他们为什么会经常吵架了,原因很简单,妻子缺少对丈夫的赞美。
而另一对夫妻,无论我遇到的是丈夫还妻子,都会在我面前赞美对方。
就像《犹太谚语》里所说的:
“唯有赞美别人的人,才是真正值得赞美的人。”
那么我们平时在赞美别人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一点:别说客套话。
因为有些客套话,听起来特别假,要发自内心、带着诚意的赞美他人。
第二点:不要在意回报。
只有忘记这一点,才能真诚的去赞美他人,而不是带着目的性去赞美。
书中有一段话,我非常喜欢:“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想,而是你会变得比以前更喜欢你自己,你越接近你喜欢的自己,就越会成为让人放松的人。不仅如此,你越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就会越善于发现自身的优点。”
03 学会治愈自己,改变消极的认知
作者在书中分享关于他自己的故事。
但他还是个小学生时,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不幸的孩子。
父母经常吵架,至今他都能记得父母对他的伤害,经常柔弱无助的哭泣。
长大后,作者才懂得父母之所以吵架是因为父亲不成器,无法给一家人带来温饱。
后来,也因为家庭带给他的伤害,导致他一度成为被同学欺凌的对象,甚至经历了失败的恋情,还看过心理医生。
直到今天,他才慢慢的走出来,慢慢的治愈自己。
生而为人,遇到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改变自己消极的思维水平。
合上手里这本《共情式沟通》,发现自己的共情能力还有待提升,虽说会理解别人的不易,但有时候,脾气一上来,还是无法共情。
当一个人越拥有共情力,情商就会越高,人缘也会越来越好。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有共情心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原创首发,侵权必究。
我是吴呱呱,多平台原创作者,我在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着。如果你喜欢我,可以关注我,和我一起为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