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二)

2016-12-28  本文已影响31人  Marshallll

1、金字塔原理简化而言就是三句话:1、提炼中心思想:把结论写在前面;2、分类组织材料:找到某种内在关系组织你的材料,如果需要理解的内容超过7个概念时就需要建立树状层次以降低理解难度;3、疑问回答沟通:先让读者认可你的设问,然后快速提供回答,节约读者思考时间。

2、把结论写在前面?在文章段落中亮明观点至少有四个位置:1、标题,2、开头,3、文章,4、结尾。很多人以为一定要把结论写在前面,这个一旦教条化,很有害。

3、把结论写在前面是一种机关枪扫射式沟通,列出大观点,分解为一系列的小观点论证,然后继续分解,举各种例,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让你接受大量的信息。通过不断诱导你对小观点说是,然后失去对大观点的反驳能力,对逻辑思维不够发达的人,非常有效,但是对于见识深刻的人,也容易引发反抗。

4、把观点写在前面,还是写在中间,还是故意不说,取决于你的沟通目标、当时的能量还有听众的态度,这不是必然的写作方式。真正的写作方式是以听众为导向,而不是以结论为导向,听众可不一定就喜欢你的结论。

5、一开始就亮出观点背后是一种强势文化,适合自上而下的组织思想,适合封闭式推导,但并不适合开放式讨论,比如在创意碰撞,学术交流上,散漫,缺乏明确结构的开放式互动激发更多灵感,而不是金字塔结构。

6、一个悖论是,当你把材料组织成非常有结构,看起来就有了逻辑,可到底是漂亮的形式让你具备了逻辑感,还是你真的想通了逻辑?

7、相互穷尽,彼此独立,非常漂亮的说法,但是金字塔最难的恰恰不是找到一种信息归类方式,而是如何确定你的归纳是独立和穷尽的?

8、很少有人承认所谓“相互穷尽”的真实含义是"有限穷尽",即在有限的信息占有范围内的穷尽。所谓金字塔原理高手并不是神,他们不过是知道如何界定有限的边界刚好能让听众信服。

9、所谓“彼此独立”大部分时候也不是真的做到了观点的彼此独立无交叉,这取决于你的知识面,占有的信息,分析的经验,观察的角度,还有准备的时间成本,这是一种综合平衡。

10、初学者要学会自上而下讲述结构,但这种结构讲述能力往往来自从零开始尝试进行自下而上提炼结构,直接套用别人总结好的结构,你是很难真正建立自上而下讲述结构的能力。或者说思考时用演绎法,表达时用归纳法。

11、为什么在序言阶段《金字塔原理》特别强调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听众通过(有限的)已知信息和文章之间建立某种关联?它的结果是通过吸引注意力将你的思想带到设定的框架,本质是通过故事降低你抵抗各种观点的独立思考能力。

12、SCQA结构(情境--冲突--疑问--解决方案),为什么要强调冲突?因为让人感受到痛苦会刺激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人也更容易相信能理解自己痛苦的人往往就更容易找对答案,可惜这不总是真的。我举一个例子吧:想想传销的经典开场白,难道你想一辈子就这么...

13、逻辑的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其实就是麦肯锡方法的:“以假设为导向,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为纽带”,要么证实,要么证伪,现实中高手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借助所谓的逻辑形式,用有限的材料证实一个存在缺陷的命题。

14、芭芭拉·明托告诉你演绎推理不要超过4个,推导出结论不要超出2个,那是照顾群众的智商,不过明托没有告诉你搞乱群众智商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演绎推理一定要超过4个,推导出结论一定要超过2个?

15、《金字塔原理》里面的连环式演绎推理最具代表性的:表述(观点)-->对该表述的说明-->推论-->推论 ;四步结构结果其实只是推导的形式,她回避了如何证明推论,明托最大的成功是让你以为掌握了推导的步骤就是掌握了推导的逻辑。

16、时间顺序的逻辑,明托说要:1、确定前因后果的关系(寻找因果);2、将整体分割为部分(划分结构);3、将类似事物归为一组(原因分类),这真心是分析问题的步骤,哪里是分析问题的框架?框架在哪儿呢?

17、重要性顺序难道不是结构顺序的一种?用麦肯锡“相互独立,彼此穷尽”的原则我们很容易打败明托。PS:重要性顺序在现实中使用方式是:让领导先走。

18、《金字塔原理》里面最有价值的建议是: 别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也许是翻译的问题,我觉得就是“言之有物”的意思。

总体来说,逻辑入门必备,但很多东西需要辩证看待,个人风格才是最好的风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