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近现代文史研究温州

2018-10-15孙锵鸣与上海龙门书院

2018-10-13  本文已影响47人  阿土文史

      孙锵鸣从同治四年(1865)厘定苏州的《正谊书院规条》开始至逝世,“四十年间所掌书院,其大者五:曰姑苏之正谊,金陵之钟山、惜阴,沪滨之龙门、求志。其小者则皆在本州诸书院”(宋恕语)。其中任职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是上海龙门书院。

        上海龙门书院(上海中学前身)创办于同治四年(1865),时任上海道台丁日昌倡议创设。光绪十年(1884),龙门书院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倡西学、购西书、学西语。光绪三十(1904),朝旨清末新政,改为道立龙门师范学堂,1912年改组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7年改为江苏上海中学,是当时上海最高学府。龙门书院既植根于传统,延续了传统书院的精神命脉,又深受西学的浸润与濡染,积极容纳异域新知。孙锵鸣开创了龙门书院“据旧学之基础,展新学之钻研”之良好院风,为我国近现代教育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日始知山长贵,  不容关节到龙图

      《上海中学校史》载,光绪十年(1884)至二十年(1894),孙锵鸣任龙门书院山长达十年之久。《孙锵鸣集》载,光绪十一年(1885),年初,“至杭,至沪,主讲龙门书院”,光绪十二年(1886)九月,命次子诒绩抵沪后“促上海道龚观察于龙门书院筑室数楹,为山长携家之所”,龚观察是指时任上海道台龚照瑗。

      光绪十三年(1887),四月初,孙锵鸣到沪。不久,孙锵鸣即参观了“黄婆祠”布市作《黄婆行》,感慨“黄婆祠”昔日“乾嘉以来为布商会集之所,岁时祈赛,选舞征歌,游观之盛甲于一郡”,“自番布盛行,远商不至”今日“祠亦冷落,无有过而问者”。发出了“我来祠下数经过,西风落叶鸣庭柯”,“曩时浩穰不再见,黄婆黄婆奈汝何”的感叹。(《孙锵鸣集》)“番布”是指外国进口的布匹,其质量、花色均优于国产的“土布”而受欢迎,冲击了原来国产布匹市场。此时,开埠后的上海正值中西文化交流、中外贸易方兴未艾,传统产业、传统文化正受西方冲击,孙锵鸣可能想通过“黄婆祠”布市兴衰,思索、探索社会如何应变、如何纳新的问题。“黄婆祠”在上海龙门书院西,仅隔一墻。吾园本是上海一座历史名园,原为邢姓的一个桃圃,后为清代绅商李筠嘉购得,并在此基础上垒山凿池、移花接木,造就出一座景色秀美的上海名园。园中有吾池、吾桥、吾廊、吾室等建筑,吾园亦因此而得名。李筠嘉逝世后,家道中衰,吾园又被一位姓杨的人购得。道光初年,杨氏将吾园的右半部分捐给官府建造新的黄道婆祠(即黄婆祠)。同治六年(1867),上海道台应宝时又购得吾园的另一半,建造了龙门书院(问增飞《上海龙门书院文化空间研究》)。

        四月下旬,孙锵鸣由(上海)龙门书院赴(南京)兼长钟山书院,作《戏为杂诗寄逊学翁》有“八行书尺非灵券,竟向西官乞宝符。今日始知山长贵,不容关节到龙图”。孙锵鸣原注:京朝官请托私函,俗谓之八行书,龙门肄业生额三十六,今出缺三。求者纷至,竟有挟外国领事官书至者,掷还不收。士习卑鄙至此,向所未闻。经过一年时间,八月,“龚观察为我置屋于亭桥之西,买价二千四百元”,年底,购得(的)新居修理一新,两院(龙门、求志)课卷免得远道包封“可省两番(上海、瑞安两地)往返之劳”,遂在上海度岁。

        创置局译西籍于龙门也,尤为他贤掌教所不敢者

      宋恕《外舅孙止庵师学行略述》“而其创置局译西籍于龙门也,尤为他贤掌教所不敢者。盖当先生掌龙门时,通国议论蔽固甚,如李公鸿章及侍郎郭公嵩焘,皆以昌言西洋政法之善被大诟,几无所容其身”。孙锵鸣在龙门书院倡导西学,购西书、带头学外语不但需要勇气而且还要一份智慧。早在光绪八年(1882),李鸿章的《复孙蕖田读学》一函中就有探讨西学的实用性及学习西学的途径等内容,“夫西学在它日必有实用,惟门径甚多,要自语言文字入手”,学习西学先要学习外语开始。同时,举例说明西学的实用性,“津郡学堂重在造就水师人材,自十五至二十岁,素习汉文、质干朴健者乃得入选,肄习五年后上轮船操演,再令出洋学艺两年,备充管驾及大、二副之甲。”又如“闽中世家子弟入学堂者既皆有所成就,其明证也” 。“其次兼习西学,华、英文法并精”,哪怕再差也“可充翻译及参赞机器各局,亦小用小效” 。(《孙锵鸣集》)

        光绪十四年(1888),孙锵鸣著《止庵读书记》手稿附有《龙门书院读书日记》一叶,写有《西洋效中国音》及《西洋称谓》。

    《西洋效中国音》“孔夫子(康弗育休司)、孟夫子(蛮弗育休司)、北京(纳俺开音)、广东(铅汤)、上海(秀哈哀)、道台(搿他爱)、知县(起宪)”。

    《西洋称谓》中记有:“父(法特)、祖(蓝法特)、子(生)、孙(搿蓝生)、女(道偷)、孙女(搿蓝道偷)、母(墨特)、母舅(墨特纳而恩克而)......姨母(墨特纳而挨恩脱)、姑夫姨夫(挨恩此吼司盆叠)、夫(吼司盆叠)”。孙锵鸣总结“此等字旨,试推其义,恩克而为长辈兄弟,勃勒头为平辈兄弟,爱尔头为年长,盈搿欧为年少,挨恩脱为长辈姊妹,昔司偷为平辈姊妹,音牢则姻亲与家人同情者也”(《孙锵鸣集》)。

          龙门书院学生姚明辉回忆,“斯时,院内群处三四十人,长着四五十岁,幼者一二十岁,长者领导,幼者附从,据旧学之基础,展新学之钻研。一因徐汇天主教已有天文台之设置;二因制造局翻译馆已出西学之新书;三因求志、格致两书院之开风气;四因耶稣教学堂之教授科学;五因英人李提摩太广学会之译书日出;六因张焕纶设梅溪书院,仿新学堂之摸样,龙门社会蒙其影响,而姚文栋历东西两洋十二年而归,绍介其见闻所得,故乃发求新之大欲,启请院长孙锵鸣大置新书,购天地之球仪,展中外之舆图。治算术则䌷绎九章,观星宿则攀登屋顶。科学、哲学、教育、政治,自我学习,朝此夕斯。理窟开而思想放,知识张而意气豪,开风气于士林,播风声于社会”(姚明辉《上海的书院》)。

      在龙门书院时,孙锵鸣还购置大量翻译的西书。据同治《上海县志》记载,龙门书院前期的藏书以经、史、子、集四部图书为主。其中/经部书49种、文部书50种、子部书39种、集部书30种,合计168种。而民国年间修撰的《上海县续志》,所列龙门书院存院书籍,较《上海县志》记载的数量新增了172种。其间,中国经史旧籍所占比例已不足三分之一,而翻译的西书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包括《几何原本》《制火药法》《汽机发轫》《化学鉴原》《代数术》《光学》《天球仪地球仪》等新学、西学书籍。涉及数学、格致、光学、声学、化学、土木、手工、航海、矿石、冶金、兵炮、博物、测量、绘图以及外国教育、历史、地理等各个方面,还有很多地图。

      龙门书院学生沈恩孚回忆说“所研除理学外,或兼经学小学或兼文史掌故天文算术,或兼工诗古文词,至少必有一二专长”。同为龙门书院学生的袁希涛,除了研习宋儒性理之学外,亦“治汉儒通经致用之学,旁及天文、地理、博物,凡当时号为新学者,靡不毕窺,而于国故,地理尤精"。

      问增飞在《上海龙门书院文化空间研究》一文总结,“传统学术在西学的浸润与濡染中逐渐融入西学元素,缓慢嬗变。龙门书院深蒙影响,书院学术也逐渐增添了西学的成分,进而融西学于传统之中,使师生治学的学术氛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孙锵鸣接任山长之职开始的”。“其主讲时期,顺应趋新、趋西的时代大潮,大量购置西学书藉存入院中,供师生阅览,且主动学习英文,与院内师生共励共勉,使龙门的西学氛围日渐浓厚,以后的几任山长,大体沿袭了这种中西结合的讲学之风”。

            仿新学堂之摸样,桃李天下

        孙锵鸣及宋恕在龙门书院十多年,不但结交了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也培养一大批“学西学、办新学”的栋梁之才。良师益友中不得不提到二位,第一位是张焕纶,第二位是袁希涛。

      张焕纶(1845-1904),上海人,廪贡生,知府衔候选同知。同治七年(1868)肄业龙门书院,尤精舆地学。光绪四年(1878)创办正蒙书院。光绪八年(1882),更名为梅溪书院,为“仿新学堂之摸样"。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南洋公学总教习。张焕纶应该是孙锵鸣“校友”,孙锵鸣任龙门书院山长时,张焕纶已肄业20年,因为两人共同倡导新学、西学而成为知交。光绪十三年(1887)十一月,孙锵鸣偕宋恕到梅溪书院观学,作诗《梅溪书院观学童投壶习舞,诗以美之,即赠张敬敷》,孙锵鸣以“通今学罕伦,复古意尤美”,“蒙养基圣功,兴材慕丰芑”,“开堂聚群英,莘莘皆兰芷” 诗以美之。梅溪书院凿池有涌泉,不知什么原因孙锵鸣也要赠诗,并语名之曰“问源”,“浮濡云泉,昼夜不停。苟为无本,沟浍之盈。眷兹一勺,浴日涵星。天光云影,湛然太清。源实为之,惟诚则形。学亦源,本立道生。古于水鉴,请视斯铭”。只能说孙锵鸣对他十分敬佩、十分认同他的办学理念。

        袁希涛,光绪十二年(1886)以诸生肄业龙门书院,是孙锵鸣当山长的学生,龙门书院西学教育影响了他的一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中举,任广方言馆教授。光绪三十年(1904)赴日本考察教育,议改龙门书院为师范学堂。筹设复旦公学、太仓州中学,被任江苏学务议绅、上海总工程局议董。曾赴天津任学署总务科科长兼图书科科长。入民国任教育部普通司司长,后任教育部次长,1919年赴欧美考察教育,归国后担任江苏教育会会长。筹商将德人创办的同济医工学堂(现同济大学)收回国办,迁校于吴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良多的贡献。

      同期,在龙门书院学习的,有孙锵鸣的儿子,孙诒均、孙诒泽及林庆衍。

      孙锵鸣一生“其教人也,因质施术,不强一途”,“门下著籍盖数千人”,倡西学,购西书、学西语,“孙锵鸣主持龙门书院,以身作则,是我国近代最早用实际行动提倡学习西方科学的教育家”(上海中学的《史品上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