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到纸再到电子书
个人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加书香澜梦第129期“简”专题活动。

在东汉蔡伦造纸之前,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廷,文书使用的是竹简木简,时间再往前还使用甲骨、贝壳或金石。现在想一想就觉得太麻烦,往这么质地坚硬的材料上写字,其实是刻字,用刻刀一笔一划凿出来,得多费劲。既要烧脑子,又是个细心的体力活,一旦错了两笔,恐怕就得从头再来。
可当时科技落后,只能利用和简单改造自然界已有物品,除了竹简木简,能像豆腐块大小、轻快易携带,同时平整如湖面,还得经济又耐用的,实在不好找。瓦片石片陶片太重,只适合刻碑文祭祖祭天,树叶倒是轻薄透气,可是不结实,用不了几天就得散架解体。麻布和绸缎当时不知道有没有,但量太稀少。即使是木简,因为质地坚硬的树木是修房盖屋必要的主材,长得快的树木大都树质稀松,不堪大用,也不适合用作木简。反而竹子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不是主材,平时也就拿来编筐编篓,或是搭在屋背屋顶上,也可用作扁担矮凳之物。因为生长又多又快,山上一大片,甚至半山坡都是,也不怕砍伐,一到春天笋尖冒头,远远地像一个个迷你金字塔,没两年就能窜到好几米高。再加上纹路清晰,柔韧十足,用刀具稍一片开,就是平整洁净的简坯。再进行防虫脱水之类的处理,就可以展开臂膀大书特书了。
当然,使用竹简木简的秦汉时代离现在太远,我们已经无法想象当时怎样使用这些重要、笨拙而又脆弱的文件书信。只是从流传下来的成语,如汗牛充栋、罄竹难书、韦编三绝等等,感觉像是一场困难重重的冒险活动,生死未卜。偶尔从考古发掘中发现竹简的身影,但文字大都模糊不清,难以辨识,也不好分析其内容对当时的帝国和王朝是何等重要。
可以预见,这么笨重的竹简本,再加上当时读书识字只有皇家贵族才有资格学习,读书人又大都无缚鸡之力,因此写文章时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凝练简洁。再说沸沸扬扬写一堆废话,怕自己到时候也拿不动,给上司汇报时既费神又吃力吧。真没想到,这反而为《古文观止》里的名篇创造了意想不到的外部条件。有心去读一读,或者简答做个统计,就会发现这些传承千古的文章都是惜字如金,言简意赅,一千字就算得上是大部头。
进入近现代,又轻又耐用的纸张大行其道,书籍不断出版,人们不再满足于写几篇名篇,反而是厚厚一本的名著层出不穷。知识传播和跨代传承变得更加广泛和便利,文盲在逐渐减少,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书信交流更加充分及时和有效,节日贺卡和留言祝福让一切含情脉脉,等待邮差是那时才有的别致忐忑。天天盼着邮差来,又怕他擦门而过,送的是别家的邮包。
当代纸张依然不少,电子书、数字贺卡、电子邮件更是泛滥成灾,而且是瞬间可达,让曾经的等待失去了用武之地。我们陷入了越来越深的文字垃圾、信息过量困境,却找不到根治之道。祖先引以为傲的简洁大方、简明扼要和简单明了都失去原意,也少了相识相知,或许,我们已进入繁时代。
————————————————
@斜风细雨吹,书香澜梦第二组,一向胡思乱想求真,文字是不羁梦想,愿共享格子世界的万象***